国际并购主题作为当前重大机会,是头部企业和国际化人才的一轮关键风口。
2021年,全球并购交易额增长了63%,首次超过5万亿美金,达到了5.6万亿美金;超过了2007年的4.4万亿,创下15年以来的新高。
更重要的是,从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底,一年半的时间,全球出现了非常多的重大并购案,这意味着不仅整体规模在提高,而且具有改变产业格局的深远影响。
举几个例子大家感受下。
第一,甲骨文283亿美金收购电子病历公司塞内Cerner,这是一单超过2000亿人民币的巨额收购案。
第二,威立雅(Veolia) 130亿欧元收购苏伊士(Suez)。这是2020年启动的收购案,今年2月初通过了欧盟委员会的审批。这桩收购意味着除了一小部分水处理业务,苏伊士的大部分业务都被威立雅拿下。国内的主要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天津、兰州、上海、南昌等等,几乎都是威立雅完成的水处理。收购之前,威立雅是行业第一、苏伊士的行业第二;收购之后,威立雅集团年收入370亿欧元。疫情正在推动巨头之间的并购整合,反垄断一直是限制巨头合并的主要门槛,但是威立雅合并已经获得欧盟的审批,意味着需要平衡反垄断与对抗经济下行之间的关系。
第三,ADI以170亿美元收购Maxim。
第四,英伟达400亿美元收购ARM,但是失败了,并购被终止。
第五,SK海力士以90亿美元收购英特尔NAND闪存芯片业务。
第六,超威半导体AMD以500亿美元收购Xilinx赛灵思,这号称“美国半导体地震级别的收购”。
第七,Marvell以100亿美元收购Inphi。
第八,环球晶圆(GlobalWafers)37.5亿欧元收购Siltronic。
第九,全球顶级药业公司葛兰素史克,计划把自己的保健品业务剥离出来卖掉,拟售540亿美金,但它总市值一共1000亿美金。
第十,高瓴资本340亿收购飞利浦家电。
第十一,健合集团40亿元收购美国宠物营养品公司Zesty Paws。
第十二,朝夕光年40 亿美元收购沐瞳科技,朝夕光年就是字节跳动的游戏平台。
第十三,中升集团13 亿美元收购仁孚中国。
第十四,极兔速递 68 亿元并购百世快递,从物流体系的角度来讲,不同网络的协调性是比较难的,但是极兔仍然推动完成了并购。
第十五,伊利62.45亿收购澳优乳业34.33%股权。
中国现在有超过530家300亿人民币以上的公司,而全球300亿人民币以上的公司只有3000家,中国占了1/6。这五百多家公司基本上代表了中国最顶尖的产业能力,是中国在全球商业世界的核心竞争力,也意味着经济层面中国的全球竞争力。
这些公司要进一步发展,就要参与国际竞争,就要卡位全球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整合全球的产业资源;做到这一切,首先就要利用好国内资本市场的能量。
现阶段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收购,意味着中国的上市公司及其董秘、资本合伙人,中国的投行及其投资人,中国的其它所有资金方及其操盘者,都需要扎实且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现在,我的身边也有很多人正在讨论国际收购的话题,这个趋势已经显现,重要的是如何准备、如何参与。
一般而言,危机之后反而是比较好的并购时机。历史上的并购活跃期大都集中在危机之后的1-3年,例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2010-2012年并购市场活跃;再就是现在这个节点,对应2020年的疫情。这里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危机重置了企业手中的资源和筹码。危机之后,部分企业现金流出现问题,意味着这些企业需要卖资产甚至卖股权来保证生存;同时,每轮危机中都有一些企业未受影响甚至享受红利,这些头部企业反而手中有大量现金、拥有整合的机会。因此,不要盯着过去的危机胆战心惊,或者只顾着庆幸自己安稳渡过了危机,而应该逆势去抓住这轮机会,这是许多300亿市值以上公司应该考虑的重点战略级机会。
第二个,危机带来了普遍性的流动性提高。危机中的纾困政策导致了全球流动性泛滥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形成经济不好但股市好的局面,例如纳斯达克已经经历一年半牛市了,中国的A股再融资和IPO数量全部创新高。这是一个流动性泛滥的阶段,个体的流动性是水涨船高带来的,而不是独立形成的;因此,谁能差异化地用好自身的流动性资源,用流动性抢到产业资源,谁就能在退潮时脱颖而出。总结来说,这不是一个享受福利的时代,而是一个抢资源的时代,包括生产资料、人才、技术等等,都在竞争之列。
第三个,危机促使企业摆脱在局部市场低效竞争的困境。中国这五百多家公司,可能就是未来中国全球产业竞争的关键力量,这些公司如果没有并购整合足够多且足够关键的产业链环节,那就难以在全球市场上寻求突破。在国内市场中鏖战,可能整个行业只有两三千亿的规模,且包含若干巨头和大量长尾企业;陷入这样的低效竞争环境中,企业会很累,但是进展很慢。现在国际并购是龙头企业全球化的重要抓手,海尔、安踏都是通过国际并购打开新一轮增长空间的。
同时,国际并购也意味着非常大的学习和进化压力,国际化需求对应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全新的台阶,包括跨境并购流程、跨境法律、增发H股思路等等,是很多企业需要发育或者补齐的关键能力,也是相关专业人才的一轮契机或者挑战。这些学习和准备过程都应该放在机会出现之前,等到风口到来,再顺势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