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业务该不该孵化?怎么孵化?
裂变式创新如火如荼,阿米巴经营风生水起,然而就一定对吗?这里的核心问题在于——
1)该不该孵化?这个项目,应该是你公司里的氛围和组织能力能覆盖的,还是不能覆盖的?如果因为组织基因问题,不能覆盖是投资还是自己来做?
2)孵化后是基于原有产品叠加还是单独分拆?需要考虑系列条件,如逻辑可行的商业模式(通过业绩的验证) 、 闭环的造血能力(独立存在的意义) 、确定的市场空间(基于产业布局的市值增量)、团队能力与潜力(是不是值得托付)、上市公司的报表要求
3)怎么分拆和激励?你正向激励了一群人,是否意味着负向影响了另一群人?做得不好的业务分拆,那好的业务能不能分拆?股权激励也需要考虑其他团队的贡献
我们的实践结论是:选择上严格论证,顺序上从易到难(叠加/协同/结算),利益上能赋能的各业务单元和相关部门充分绑定、机制上回购/上市。
2、先有结果再授权还是先要授权才能做出结果?
理想的情况是老板敢于放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多数的现实往往是,充分授权是很难的,带着枷锁跳舞,往往是先干出结果再进行一部分授权,逐步授权的方式,对于企业家来说,放心才能放权。
我们的实践结论是:从博弈到协同的过程,一方面需要进行影响和协调,另外一方面放权不意味着事情脱离掌控,需要逐步建立合理的汇报机制和反馈机制(S公司过往是靠经营漏斗、通关、空头支票,现在是客观真实的会议、数据、兑现等)。
3、市值牵引业务还是业务支撑市值?
资本运营可能是某公司的阶级跨越之战,有如此多现金可以灵活配置,这些钱可以投入研发(改变捉襟见肘的研发预算)、投资并购、投入市场(新业务的可能性)。但资本市场本身也是利刃,考验人心,更考验人性。
真正可以让市值上升的因素始终是业绩(从业绩的数字,到增长的逻辑) 。这家公司也曾有过心怀不诡的炒家出现、也有随着概念水涨船高,但投机分子终将离开、潮水终将褪去,,所有的概念、热点、逻辑都需要在业绩上进行体现。
我们的实践结论是:一方面与资本经营团队紧密配合、互通有无、共同作战,另一方面保持专业性和独立性、始终以业务发展和组织成长为基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