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VS企业端,智能科技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应用路径存在差异
对于养老服务机构而言,智能科技是提升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保障服务质量的关键支撑。
在运营管理方面,智慧医养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老人入住登记、健康档案、照护计划、医疗服务、餐饮住宿等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例如,养老院引入的智能信息管理系统,可自动整合老人的健康数据、照护记录和费用结算信息,工作人员无需手动录入和核对,极大减少了人工操作误差。
在安全管理方面,智能安防系统如红外监测、烟雾报警、紧急呼叫定位等设备,能够24小时实时监测老人活动安全,降低意外事故发生概率,减轻机构的安全管理压力,为机构营造更安全、有序的服务环境。
从老年人及家属角度出发,智能科技的应用场景更多的围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缓解家属的照护焦虑,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展开。
在健康保障方面,智能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心率监测手表、血压血糖仪等,可实时采集老年人的心率、血压、睡眠质量等健康数据,并将数据同步至家属和医护人员的终端设备。一旦数据出现异常,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让家属和医护人员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在生活便利方面,智能家居设备如语音控制灯具、自动窗帘、智能厨房等,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了极大便利。老年人只需通过语音指令就能完成开关灯、调节室内温度、操控家电等操作,无需起身走动,降低了意外摔倒的风险。在行动辅助方面,外骨骼助行器、爬楼机器人等穿戴设备,能够有效的帮助行动能力受限的老人完成行走、上下楼甚至外出散步、爬山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行动不便老人的生活场景。
在情感陪伴方面,智能陪伴机器人能够与老年人进行语音交流、讲故事、唱戏曲等,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部分智能陪伴机器人还具备视频通话功能,方便老年人与家属随时沟通交流,拉近亲情距离。
尽管智能科技为养老服务带来了诸多优势,但在实际推广应用过程中,仍面临着认知偏差、情感争议、成本收益失衡等一系列困境,制约了其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广泛普及。
在当前的养老服务市场中,存在一种普遍的认知误区,即认为智能科技是高端养老机构的“专属品”,中低端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场景对智能科技的需求较低。造成这种认知偏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成本门槛较高。高端养老机构资金实力雄厚,能够承担智能设备的采购、安装、维护以及系统开发等高额费用,而中低端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往往资金有限,难以承受如此大的成本投入。例如,一套完整的智慧医养管理系统加上相关硬件设备,费用通常在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这对于许多中小型养老机构而言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二是技术适配性不足。目前市面上的许多智慧医养产品主要针对高端养老机构的需求设计,功能复杂、操作难度较大,难以满足中低端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场景下老年人简单、便捷的使用需求。例如,部分智能健康监测设备需要老年人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如连接网络、设置参数等,而许多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文化水平有限,无法熟练掌握这些操作,导致设备使用率较低。
三是服务配套不完善。智能科技的应用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指导,高端养老机构通常配备专门的技术团队,而中低端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一旦设备出现故障或老年人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影响了实际使用效果。事实上,中低端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场景对智能科技的需求更为迫切。这些场景下的养老服务资源更为短缺,工作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水平有限,更需要借助智能科技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在智能科技赋能养老服务的过程中,“人情味缺失”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许多人担心智能科技产品会取代人工照护,导致养老服务变得冰冷、机械。这种担忧并非毫无道理,部分智慧医养产品在设计和应用过程中,确实存在过度强调技术功能、忽视人文关怀的问题。
然而,将智能科技与“人情味”对立起来的观点是片面的。智能科技本身并非没有温度,其本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应用。一方面,智能科技可以将医护人员从繁琐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老年人进行情感交流、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从而提升服务的人文关怀水平。
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智慧医养产品开始注重情感交互功能的研发。部分智能陪伴机器人通过深度学习技术,能够逐渐理解老年人的语言习惯和情感需求,进行更具个性化、人性化的互动交流,为老年人提供更具温度的陪伴服务。
投入产出比失衡是制约智能科技在养老服务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经济因素。从投入方面来看,智能科技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需要承担高昂的成本,主要包括设备采购成本、系统开发与维护成本、人员培训成本等。除了初始的设备和系统采购费用外,后续的设备更新换代、系统升级维护以及对医护人员和老年人的技术培训等,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
例如,一套先进的护理机器人设备价格高达数十万元,且每年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进行维护和保养;智慧医养管理系统需要根据机构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升级优化,每一次升级都需要支付相应的开发费用。
从产出方面来看,智能科技带来的效益具有间接性、长期性的特点,短期内难以直接体现为经济收益的显著增长。对于许多以盈利为目的的民营养老机构而言,短期内高额的成本投入与有限的收益回报之间的矛盾,使得他们对引入智能科技持谨慎态度。
智能科技赋能养老服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可分为信息系统管理、辅助照护人员、替代人工操作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目标和任务,共同推动养老服务模式的不断升级。
信息化手段统合全过程运营是智能科技赋能养老服务的基础阶段,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信息化技术打破养老服务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对养老服务全过程的高效管理和精准把控。
在这一阶段,养老服务机构首先需要建立统一的智慧医养管理平台,将老人的基本信息、健康档案、照护计划、医疗服务记录、餐饮住宿安排、费用结算等数据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实现信息的集中存储和共享。医护人员、管理人员、老年人及家属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平台,获取所需的信息。
此外,信息化平台还可以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数据分析支持,通过对平台积累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特点、机构运营管理中的问题等,为机构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机构优化服务内容和运营策略。
在信息化基础上,利用智慧检测、人工智能设备辅助照护人员工作是智能科技赋能养老服务的进阶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通过引入先进的智慧检测设备和人工智能技术,减轻照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除了常见的智能穿戴设备外,还包括智能床垫、智能厕所、智能体征监测仪等,对老年人的心率、血氧饱和度、体温等生命体征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人工智能系统通过对数据的深度分析和挖掘,能够识别出老年人潜在的健康风险,为医护人员提供专业的诊断建议和干预方案。此外,智能巡视系统结合成像技术,能够部分实现对夜间查房工作的替代,及时发现照护活动中的隐患,提升运营安全水平。
护理机器人部分替代人工操作是智能科技赋能养老服务的高级阶段,标志着养老服务进入智能化、自动化时代。在这一阶段,护理机器人将承担起部分重复性、体力型的照护工作,有效弥补养老服务人员短缺的问题,提升照护服务的效率和安全性。
未来护理机器人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搬运机器人、喂食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让照护者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情感关怀、心理疏导、复杂医疗决策等方面,最终实现护理机器人与照护人员的工作互补,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