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决战“十五五”:拓展新业务,如何避免走弯路?
来源: | 作者:和君咨询建筑事业部 | 发布时间: 2025-09-22 | 26 次浏览 | 分享到:

与传统业务规划不同,企业在制定新业务规划时通常会面临大量的不确定性。政策是否利好?市场潜力是否充沛?企业的资源能力能否覆盖?很多企业在布局新业务时往往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面临问题多了,就会稀释战略信心;信心不足,定力就会松动、动作也会变形。

建筑企业在布局新兴业务时,需考虑的 3 个核心关注点。通过三方面的系统思考,可帮助企业厘清在布局新业务时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在战略层面是否具备可行性?


“是否在战略层面具备可行性?” 回答的是 “可不可以做” 的问题。 “可不可以做” 是所有问题中的原问题,战略可行性成立,才会有后续的动作。建筑企业可从 3 个角度思考新兴业务的战略可行性。


企业战略定位与产业意图


建筑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通常会演化出不同的进化路径。如以 EPC 为核心能力的工程总承包商,以投融资能力为主的城市运营商,专注于细分赛道的建筑产品服务商等。

在布局新业务时,首先要考虑该业务是否与公司整体的战略定位一致。例如在新能源领域,产业链涵盖硅料生产、组件制造、电站投资运营等多个环节。绝大多数建筑企业应聚焦下游建设环节,而非贸然进入上游制造领域。这种错位布局往往源于对自身资源能力的误判,最终导致战略意图与产业逻辑的背离。


有限寻求多元


企业在布局新业务时应考虑能否与主业发挥协同效应,能否与其他业务形成赋能与反哺最佳的情况是既可通过主业相关资源孵化新业务,新业务一旦成功,也能反哺主业竞争力提升。

如以工程施工为主的建筑企业在布局装配式厂房时,就需要慎重思考。因为装配式工厂的商业本质的重投资的制造业,与建筑企业的轻资产+来料加工模式的底层逻辑完全不同。虽能形成一定程度上产业链上下游的带动效应,但也应充分权衡利弊。毕竟对于大多数的咖啡厅,是没有必要自己去种咖啡豆的。


优化资产配置


战略可行性的分析还有一个思考角度是能否优化资产配置。我们可以把一家企业的各项业务想象一个国家控制的城市,各城市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城市的背后是大量的物质交换、信息交换与人员流动。同样的道理,企业在进行业务布局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各业务背后的资产逻辑。这要求决策者把握两个关键维度:在时间维度上,需协调长周期重资产业务与短平快现金流业务的配比关系;在风险维度上,则要通过业务属性的对冲设计缓冲市场波动冲击。

对于大多数总包型建筑企业而言,我们可以参考以下标准:当新业务资产收益率持续高于 12% 时可视为绿色安全区,允许加大投入;在 8%~12% 区间进入黄色观察区,需启动模式优化;若跌破 8% 则亮起红色警报,必须进行战略复盘,重新评估新业务的可行性。

如果以上三个角度的分析结果都支持新业务的拓展,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致认为该业务在战略层面具备可行性,即该业务在理论层面是可以做的。

是否有路径清晰的发展模式?


通过战略层面的可行性分析,我们知道了该业务 “可不可以做” ,而是否有路径清晰的发展模式回答的是到底 “做不做” 。

很多新兴业务在战略层面确实前景广阔,如深入布局,对公司的整体发展也高度利好。现实中仍因为各类现实问题导致新业务搁浅,如上级单位不批准、没有可行的实施路径、企业家内心忧郁、领导班子思路不统一、无合适人员担纲等,这些现实问题都会对新业务的拓展带来重重阻力。通常来说,企业在拓展新业务时有一个前提、三个可行的发展模式


一个前提:公司层面高度重视


企业拓展新兴业务,其难度不易于创业,甚至比创业时期更加艰巨。毕竟拥有的东西多了,顾虑就会多。因此,新业务的成功必须以公司层面的高度重视为前提。如抱着试水的心态,那这个新业务最好是不要做。必须将发展新业务提升到公司转型创新的高度,由集团一把手或副总兼任新业务开发负责人,人员高配、政策倾斜、激励优渥,新业务的拓展才有成功的可能。


发展模式一:依托实体平台

对于技术门槛高、培育周期长的业务,实体平台孵化模式更具优势。即通过注册独立法人实体,实施财务核算、人事任免、考核激励 “三独立” 管理,既能嫁接母体资源,又可规避体制束缚。大多数建筑企业在布局新业务时都采用该模式,即成立新的公司,由集团总部或者主力子公司孵化。但要注意的是,企业可对孵化新业务的公司有意识建立 “内部防火墙” ,以防止传统管理思维渗透侵蚀创新基因。


发展模式二:专业独立运作


当涉及技术快速迭代的细分领域,专业的 “外包共创” 模式往往更见效。该模式或依托独立公司聘请专业孵化/创业团队,或采用创业基金等市场化机制进行专业独立运作,以降低母公司原有制度、流程、管理和文化的影响,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如华润集团在布局新业务时,通常会依托集团产业基金,以市场化方式招聘管理团队。该模式与完全自主创业相比,具备专业化的比较优势,但须具备成熟的市场化职业经理人考核激励体系做支持。


发展模式三:协同互动发展


该模式可视为内部众筹,适用于资源网络丰富的集团化企业。即通过集团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各业务板块负责人进入各基金公司董事会,加强内部协同,借助母公司的产业资源与各业务板块的专业力量促进新业务发展,并通过新产业助力集团既有产业升级发展。与第一种模式相比,该模式可更为充分的调动公司内部的各类资源,但存在较大的协同难度,对公司的基础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无论选择何种路径,动态调适机制都不可或缺。在业务孵化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关键的里程碑节点,比如前 6 个月聚焦模式验证,允许 30% 预算偏差率;18 个月内必须形成商业闭环,新产品或新模式在市场上 “有人付费” ;36 个月实现盈利,对未能实现技术突破或市场验证的业务果断止损。

公司是否具备创新基因? 


前两个核心关注点回答的是 “可不可以做” 与 “要不要?” ,而第三个关注点回答的则是 “未来究竟能做成什么样” 。其实,商业社会发展到如此程度,已经没什么长期存在的 “低垂的果实” 了。靠信息不对称、信用不传递等市场局部失灵的手段挣快钱的机会越来越少。

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如果一个领域有挣快钱的机会,那么短时间内就会有大量企业涌入,市场就会快速回归到理性,获得超额收益的机会也就没了。因此,最终决定一家企业在一个细分领域究竟能做成什么样,在抽象掉所有相关要素之后,归根到底拼的就是技术与创新能力。

比如现在正热的水利水电行业,绝大多数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中国电建与中国能建两家集团手里。其他央企如果想分一杯羹,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定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投入,也需要具备战略层面的持久定力。而技术创新的有效落地,需要管理体系、研发体系与成果转化体系的保障。


管理体系


核心是明确创新决策机构与日常管理机构。技术研发不同于传统的商业投资,也不能单纯视作企业成本。技术研发通常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对于无迹可寻、无人可仿的新兴行业,未来通常是扑朔迷离的,这就需要创新决策机构具备极强的战略眼光与战略定力。


研发体系

核心是明确研发主体的定位,即采取什么样的考核激励方式。到底将研发主体定位成本费用中心,还是业务中心,研究人员是否有虚拟股份等,这类问题没有统一答案,企业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课题,系统思考研发主体的定位与研究人员的激励问题。


成果转化体系


成果转化效果是大量高校、企业,尤其是建筑企业面临的痛点。建筑行业每年都会诞生数以万计的工法、专利,但真正能创效的却是屈指可数。这固然与行业的贯标认证体系、招投标的各类导向有关,但作为企业,也不能完全将问题归咎于行业。

毕竟在行业背景一致的情况下,各家企业的技术能力却是天差地别。其本质就是企业究竟以什么样的心态在搞研发,企业到底多大程度上看重技术方面的积累与精进。

通过三个维度明确新业务孵化的决策逻辑

建筑企业在孵化新兴业务时,首先需通过战略定位匹配度、业务协同效应、资产配置优化三重标准验证战略可行性;其次应选择契合企业实际的孵化路径,重点把握实体平台建设、专业团队运作、内部资源协同三种模式;最后需构建技术创新管理体系,通过研发机制改革、成果转化激励、容错机制保障培育创新基因。最终形成 “战略可行—路径清晰—创新支撑” 的良性循环,推动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协同发展。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