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大于努力。首先,中小企业必须彻底放弃“大而全”的平台幻想,拒绝在复杂慢病和重症诊断领域与权威医院和巨头科技公司竞争。正确的方向是,将AI技术应用于那些高频、刚需、但传统医疗体系又无暇充分覆盖的“健康焦虑”场景,聚焦于诊断明确、需求普遍、决策链短、且与健康消费品强关联的“轻”领域。例如:长期失眠、体重管理、皮肤护肤、疲劳缓解、情绪舒缓、季节性健康调理等。这些领域用户基数大,付费意愿强,且更倾向于寻求解决方案而非仅仅诊断。
赋能生活以简单好用为原则。以开发高度场景化的AI对话机器人为例,它不是要给出一个确切的疾病诊断,而是通过智能问询,完成初步的健康状态评估、原因分析、习惯追踪与个性化建议提供。例如,一个AI睡眠助手,其核心任务是了解用户的入睡时间、睡眠习惯、压力水平,然后提供非药物的改善建议,并自然衔接到具有安神、助眠效果的保健方案上。
生态构建:从“技术孤岛”到“产业纽带”,整合公信力资源
单纯的技术输出或单一的卖药平台都缺乏护城河。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来自于对产业链资源的精准整合与赋能,将自己定位为“连接器”和“放大器”。产业链资源能否成功整合,关键在于公信力。独立运作的AI其说服力有限,必须背靠专业权威为其信用背书。中小企业很难与顶级医院争抢顶尖专家,但可以与三甲医院中青年专家、副主任医师、或在特定领域(如营养学、心理学、中医养生)有建树的专家合作。以“内容共创”、“顾问督导”或“轻度问诊复核”的形式,请他们为AI的知识库和输出结果进行背书和赋能,打造“AI初筛+专家把关”的混合模式。另外,还需要横向整合优质产品企业,重点对接在细分领域有特色、产品品质过硬但可能缺乏线上营销能力的中医药企业、保健食品企业。深入了解其产品特性,共同研究将AI轻问诊与产品的健康解决方案相匹配的商业逻辑,从而为药企产品营销赋能,也为自身的问诊等健康管理服务赋能。商业模式:从“售卖技术”到“共享增长”,设计共赢分成机制
商业模式的设计必须与战略聚焦和生态构建相匹配,其核心是放弃一次性的技术授权费或简单的流量广告模式,转而与产业链伙伴深度绑定,共享增长红利。企业需要认识到,利润源于为客户(消费者和药企)创造的核心价值。
用户方面,让用户通过免费的AI轻问诊可以获得个性化的健康洞察和建议,系统在此基础上,智能化、个性化推荐匹配的中医药产品、健康套餐或健康管理服务,完成从“咨询”到“解决方案”的无缝闭环。
药企方面,可以与合作药企采用“销售额分成”模式。这意味着企业的收入直接与为药企带来的实际销售增量挂钩,双方利益高度一致。此外,还可提供数据洞察服务,将脱敏后的、聚合性的用户健康趋势画像反馈给药企,助其优化产品研发与市场策略,以此收取增值服务费用。这种模式远比直接向药企售卖一个效果存疑的AI软件更具吸引力和可持续性。互联网医疗AI的未来,不属于那些只会烧钱训练大模型的技术公司,也不属于那些只想着快速卖药的流量平台。它属于那些能深刻理解行业痛点、精准定义自身价值、并能用创新模式整合产业资源的“新物种”。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破局之道不在于建造更厉害的“原子弹”,而在于成为最聪明的“纽带”,通过“聚焦轻场景、整合名企名医、共享增长收益”,将AI轻问诊打造成一个引流、信任建立和需求精准挖掘的超级入口,最终推动优质中医药健康产品与服务的精准触达,在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同时,找到自己坚实而广阔的利润空间。这是一条更轻、更巧、也更坚实的商业新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