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以“大数据”为名片,正加速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数据产业生态。随着《贵州省鼓励数据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以下简称《政策》)近日出台,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地方国企参与数据产业提供了明确路径。当前正值“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时刻,对于贵州地方国有企业而言,如何抓住这一轮机遇,不仅关乎企业转型升级,更是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所在。
贵州将云服务列为“首位产业”,并提出优化数据中心效能、发放“算力券”等举措。这好比为数字经济的“电力系统”铺设高压电网——国企可依托现有基础设施优势,参与算力集群的投建与运维。例如,通过整合闲置服务器资源,联合建设智算中心,或承接算力评估项目,既盘活资产,又能享受政策对规模化发展的支持。而“算力券”的发放,则像为企业用电提供补贴,国企可借此降低自身数字化转型成本,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普惠算力服务,形成生态共赢。
《政策》明确支持企业建设语料库、可信数据空间及高质量数据集。国企手中往往掌握着交通、能源、政务等领域的核心数据资源,但这些“矿石”若未经提炼,价值难以释放。建议分三步走:
合规开采:建立内部数据治理团队,对标国家级标准清理“数据矿藏”;开展大数据版本的“富矿精开”,把大数据资源,变成真金白银。
精炼加工:与科技企业合作,将行业数据转化为标准化、脱敏化的“数据半成品”,如旅游客流分析模型、煤矿安全监测数据库等。
市场流通:通过省级数据交易平台,将数据产品接入流通链条,《政策》对这类市场主体给予了直接支持。
贵州鼓励企业牵头研制数据领域标准,这类似于在数字经济“世界杯”中争夺裁判席位。国企可立足自身行业积淀,聚焦细分领域突破,例如:在化工领域,联合高校开发危险品运输数据标注规范;在农业领域,主导乡村振兴数据接口标准。
此外,《政策》对首版次软件、原创开源项目的支持,还能降低研发试错成本。国企若能成功立项行业标准,在后续贯标应用过程中,自然能形成技术壁垒和品牌溢价。
《政策》推动化工、旅游等重点领域开展大模型应用。国企无需从头研发AI,而应扮演“场景架构师”角色——
搭台子:建设行业数据汇聚平台,如旅游国企可整合景区票务、酒店评价等数据,供第三方开发垂直模型;
做示范:在医疗、交通等民生领域,率先落地数据应用案例(如急诊资源调度系统),此类场景创新可获得专项政策支持。
数据产业生态如同热带雨林,需多元主体协同共生。贵州国企可以:
横向联动:与省内标注企业、云服务商组建产业联盟,《政策》明确支持标注企业做大规模;
纵向赋能:投资孵化影视渲染、游戏研发等数字内容团队,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共同成长。
时值“十五五”规划的窗口期,贵州数据产业的“政策工具箱”已全面打开,国企参与的关键在于找准生态位——或是基础设施的扛鼎者,或是行业规则的书写者,抑或是场景创新的探路人。唯有将政策“含金量”转化为发展“高质量”,方能在数字经济浪潮中锚定国企价值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