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国企考核,到底看“净利润”还是“利润总额”?
来源: | 作者:印东 和君咨询资深咨询师 | 发布时间: 2025-09-29 | 19 次浏览 | 分享到:
国企考核时,少不了利润指标的考核。有时候我们考核“净利润”,有时候又换成了考核“利润总额”,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回顾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的考核,2016年以前是考核“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和经济增加值(EVA指标的,看似只有一个利润指标,其实“净资产收益率”是单位净资产投入的净利润回报,经济增加值(EVA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都少不了“净利润”。
2019年的国企考核方案调整为两利一率,即净利润、利润总额、资产负债率,追求保持资产负债率稳定健康的前提下的效益提升。
2020年首次提出两利三率,新增了两率——营业收入利润率”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也称研发投入率)旨在引导企业更加关注营业收入的质量和创新能力
2021年起,进入了两利四率阶段新增了“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开始导入企业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的理念,强化对企业效率和人力资本贡献的考核
这几年的国企考核,“两利”是始终坚持的指标,那么到底“净利润”和“利润总额”两个指标是不是重复考核了?有哪些异同
从概念的定义上,“利润总额”是企业在扣除成本、费用、税金(不含所得税)后的总利润,即“税前利润”,计算公式是“利润总额=收入-成本-费用-税金及附加-利息等”,是在企业汇算清缴之前,未减企业所得税项;而“净利润”是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之后的利润,即“税后利润”计算公式是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是否含所得税。看似差不大,在企业考核实中,为什么会一直坚持两利并行
图片
两者之间的“大山”,其实就是善于利用税务政策进行税务筹划“利润总额”反映的是企业主营业务本身的盈利水平,剔除了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和弥补以往亏损的干扰,更真实反映企业当期业务的真实经营水平和核心经营盈利能力而“净利润”是在当前政策环境下,经过享受所得税优惠、亏损结转、企业税务筹划等之后的最终结余水平,反映的是企业最终“到手”盈利成果,是股东可分配收益,直接关联分红、市值管理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净利润容易所得税操纵如利用亏损结转、税收洼地对企业利润进行改造而“利润总额”则干净一些
考核应用中到底是用哪一个指标更适合,就要看考核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考核企业的业务经营能力,则更适用于考核“利润总额”指标;如果是关注与投资回报、国有资产收益、市值管理等,那么考核后者更为合适。
事实上,2023开始的国有企业考核的改革已经调整为一利五率净利润转向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ROE替代净利润指标,而ROE的分子项还是净利润,表面“净利润”考核仍然还在,实则调整为:把利润总额作为基础盈利指标替代原净利润指标的直接考核,减少税务因素对绩效的干扰;ROE作为资本效率指标,综合反映净利润与股东投入的关系,避免单纯追求税后利润最大化。
总结来看,考核短期经营成效时,考核利润总额更合理,这也是政策现行方向。考核长期股东价值时,需结合净利润(如ROE、分红率)利润总额定基础,净利润验质量,即确保利润总额增长,再通过所得税优化提升净利润,二者互补而非对立共同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