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重构产业秩序:谁将定义生物医药的下一个十年?​
来源: | 作者:信心、刘小雨、丁婷婷、陈建国 和君咨询医药医疗事业部  | 发布时间: 2025-05-12 | 14 次浏览 | 分享到:

最近和一些企业朋友交流时,总会听到有人说:“现在的产业环境下,企业制定战略规划还有意义吗?”“战略规划对于企业的价值是不是在减弱?”“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战术比战略更有需求。”

和君咨询医药医疗事业部认为,当前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正经历历史性重构:

  • 政策端,医保控费、集采常态化倒逼行业从“营销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 资本端,二级市场估值回调叠加一级市场“资本寒冬”,企业融资逻辑从“讲故事”回归“硬科技”;

  • 技术端,基因与细胞治疗、ADC、AI制药等前沿领域加速突破,颠覆性创新窗口期缩短;

  • 竞争端,赛道同质化内卷与国际化突围并存,企业需在“差异化创新”与“全球化能力”之间寻找平衡。

在此背景下,战略制定的重要性空前凸显——企业需以动态视角重构顶层设计,既要精准预判政策与技术的“双轨演变”,又要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布局的“生死节奏”,通过差异化定位、敏捷化调整和生态化协作,持续提升企业战略韧性,进而将发展战略转化为“组织基因”,方能在产业逻辑剧变中抓住结构性机遇,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定义”的跃迁。

一、生存逻辑变革:从“营销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1. 控费与集采重塑市场规则。医保基金作为国内医药市场最大支付方,通过动态调整目录、限制高价药使用、推行DRG/DIP支付改革等手段,压缩低效医疗支出,倒逼企业提供“高性价比”产品。同时,集采常态化,以“以量换价”为核心,通过全国统一竞价大幅压低价格,直接打破过去“高定价、高回扣、高销量”的盈利模式,企业传统扩张模式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

2. 价值驱动倒逼生死转型。传统模式下,企业通过广告效应、带金销售等实现业绩增长,但集采后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传统高定价模式难以为继,受集采产品冲击,广告拉动溢价空间持续下降,面对企业大量的产能闲置,单纯追求营销模式创新带动企业规模增长,是较难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的。政策倒逼企业必须转向“临床价值”和“经济价值”双优的赛道。临床价值方面,如聚焦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如罕见病、肿瘤创新疗法)、开发疗效显著优于现有标准治疗的药物,经济价值方面,通过创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如生物类似药)、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如拓展适应症)、提升供应链效率(如智能化生产)。

3. 创新与效率成核心壁垒。政策对“伪创新”容忍度降低,企业需在靶点选择、临床设计、差异化疗效上体现突破性,就如过往PD-1赛道因同质化严重在医保谈判中价格血拼,而CAR-T、ADC等前沿领域因技术壁垒获得更高定价空间。企业成本控制能力成为决胜要素。集采背景下,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企业、柔性生产线(适应多品种快速切换)、数字化精益管理成为存活关键,行业向头部效率型企业集中。

政策驱动的市场出清与升级。这一转变的底层逻辑是国家通过政策杠杆加速医药产业从“低水平重复”向“高质量发展”跃迁。短期看,行业阵痛不可避免(如部分企业退出);长期看,将催生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药企和高效供应链体系,最终实现患者(获得优质低价药品)、医保(可持续控费)、产业(结构优化)的多方共赢。

二、融资逻辑变化:“讲故事”回归“硬科技”

1. 资本市场的“冷热反转”。二级市场估值回调,过去几年,生物医药企业(尤其是创新药企)在二级市场曾因政策红利和疫情催化经历高估值泡沫。市场从“看预期”转向“看盈利”,投资者更关注商业化能力和现金流。一级市场“资本寒冬”,2022年以来,一级市场(VC/PE)融资总额大幅缩水。早期项目(Pre-A轮)融资难度陡增,资本向中后期成熟项目集中,估值逻辑从“市梦率”回归“市研率”。

2. 资本退出逻辑的坍塌与重建。二级市场估值倒挂(一级估值高于二级)导致IPO不再是“造富神话”,甚至出现破发潮,VC/PE通过上市退出的收益锐减,倒逼一级市场估值体系重构。资本从“博概率”转向“求确定”。例如,AI制药公司若仅有算法概念而无实验验证,融资难度骤增;而拥有明确靶点验证或临床前数据的项目仍受追捧。

3. 从“故事溢价”到“技术折现”。过去企业可通过描绘“全球首创新靶点”“百亿市场规模”等宏大叙事获得融资,但资本寒冬下,仅凭PPT讲管线布局已无法打动投资人。资本开始用“显微镜”审视技术细节,核心指标包括:科学壁垒,是否拥有独家靶点、平台技术;临床验证,早期数据是否显著优于现有疗法;商业化路径,适应症选择是否避开红海。

4. 创新泡沫出清与生态重构。缺乏核心技术的“伪创新”企业加速淘汰,而拥有重磅管线的企业仍获高额授信。研发范式转型,企业从“快速跟进”(Fast-follow)转向“深度创新”。资本配置优化,资源向“硬科技”节点聚集,如AI辅助药物晶体预测(晶泰科技)、基因编辑底层工具(辉大基因)等“卖铲人”型企业逆势融资。

资本理性回归下的产业升级。这一转变标志着生物医药产业从“资本泡沫催熟”进入“技术内生驱动”阶段。短期阵痛(融资难、估值缩水)实则为行业挤泡沫的必要过程,长期将倒逼企业聚焦“可验证的创新”——只有真正解决临床痛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技术,才能穿越周期,成为资本寒冬中的“幸存者”与“重塑者”。

三、前沿技术领域加速突破,颠覆性创新窗口期缩短

当前生物医药技术发展具有两大核心特征:前沿技术突破速度空前加快,和创新红利的独占期大幅压缩。其本质是技术迭代、资本竞争与临床需求共同作用下的产业范式变革。

1. 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超车效应”。基因与细胞治疗方面,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优化、病毒载体的精准递送、通用型CAR-T的突破,使得过去仅能治疗罕见病的“天价疗法”逐步向实体瘤、慢性病扩展,从技术发现到商业化所需时间,远快于传统药物的15-20年周期。AI制药方面,AlphaFold2破解蛋白质结构预测难题后,AI已渗透至靶点发现、分子设计和临床试验等药物研发全链条。

2. 从“先发优势”到“快鱼吃慢鱼”。当前技术迭代速度远快于传统商业化周期。过去一款创新药可享受5-10年市场独占期,如今同类技术几乎同步推进,领先者尚未收回研发成本,追随者已通过微创新抢占市场。跨界竞争颠覆赛道规则,AI制药公司凭借算法优势,将临床前研究时间压缩50%以上,传统药企若仍依赖人力筛选化合物,可能直接丧失竞争资格。

3. 三股力量的共振效应。技术可及性提升,基因合成成本降至1美元/碱基、自动化实验室普及、开源生物数据库开放,大幅降低创新门槛,中小Biotech亦可参与尖端竞争。资本“军备竞赛”助推,风险资本向技术平台型公司集中,加速技术迭代。临床需求倒逼,肿瘤耐药、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未满足需求迫切,监管机构通过突破性疗法认定)、附条件批准等政策,缩短技术转化路径。

4. 创新者的生死竞速,“头部效应”与“长尾风险”并存。拥有底层技术平台的企业可多管线快速衍生产品,形成护城河;而单一管线公司可能因靶点过时迅速贬值。研发策略转型,企业从“垂直深耕单一技术”转向“水平整合多元能力”。技术突破催生新参与角色,“卖铲人”公司,提供LNP递送系统、基因编辑工具;“超级供应商”,药明康德打造CRISPR、ADC、AI全流程CRO能力,成为创新基础设施。

技术民主化下的创造性毁灭。技术端的加速突破实质是生物医药产业进入“摩尔定律时代”——性能(疗效、速度)每18-24个月翻倍,但代价是“技术过时”风险指数级上升。企业唯有以平台化研发(而非单产品)、开放式创新(拥抱跨界协作)、敏捷化迭代(快速试错)构建动态护城河,方能在窗口期关闭前捕获价值。这场变革的终极赢家,或许不是当前巨头,而是那些将生物学、计算科学、工程学深度融合的“新物种”。

四、“差异化创新”与“全球化能力”的平衡

当前国内生物医药企业面临“双重竞争困境”:对内需破解同质化内卷的恶性循环,对外需突破国际化壁垒以开辟新市场。其本质是企业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如何通过战略动态平衡实现“技术独特性”与“市场广域性”的协同。

1. 同质化竞争下的红海竞争逻辑与代价。过往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同质化内卷主要表现为:靶点扎堆,导致资源浪费与价格战。技术跟随为主,而非探索全新机制。资本催化,过去投资人偏好“确定性赛道”,加速同质化产能膨胀。在这样发展逻辑的驱动下,企业也是付出了惨痛代价:利润坍塌,创新惰性,过度依赖仿制/微创新,底层技术(如基因编辑工具、递送系统)仍受制于海外。生存危机,大量Biotech因管线同质化无法进入下一阶段,面临资金链断裂。

2. 国际化从“可选”到“必选”的战略升级。通过国际化突围,企业可实现产品市场容量突破,规避国内内卷风险的目的,同时在参与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过程中,倒逼自身研发标准提升。

3. 差异化创新与全球化能力的“螺旋上升”。坚持差异化创新路径,如避开PD-1、HER2等红海靶点,开发全新靶点,或拓展新适应症,实现靶点差异化。通过技术平台化,可快速衍生多靶点药物,降低单管线风险。同时,加速全球化能力的要素构建。加强临床国际化能力,开展国际多中心试验,数据同时满足中美欧监管要求。加强供应链出海,通过海外建厂,规避地缘政治风险,贴近海外客户。最后资本联动,利用海外上市融资,并通过License-out分摊早期研发成本。

从“二维撕裂”到“动态均衡”。竞争端的矛盾本质是全球化价值链重构下的中国药企定位之困:若仅聚焦差异化创新而无全球化能力,可能沦为“技术孤岛”;若盲目出海而缺乏独特性,则易陷入“低端代工”。破局关键在于:以差异化建立技术定价权,避免在国际市场陷入成本竞争;以全球化放大创新价值,通过多市场变现支撑高研发投入;构建“双循环”生态,国内差异化管线孵化→国际临床验证→全球商业化反哺国内创新。最终,企业需将“差异化”与“全球化”视为互补性战略而非取舍选项——唯有在技术上“独一无二”,在市场上“无处不在”,方能穿越周期,成为新秩序的定义者。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