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企业管理理性回归、务实行动开启的一年,是业绩增长充满机遇的一年。外部的机遇、资源可遇不可求,不确定性一直存在;在企业内部,参照国际同行卓越标杆企业,国内企业促进业绩增长的“动力源”始终存在。本文探讨,2025年企业业绩增长6个内部管理动力源。
改变人才管理的粗放模式,优化、提升人才管理的质量,使人才管理成为企业业绩增长的关键动力源。
首先,人才选拔方面,除了关键岗位外,建立岗位、全员综合素质和潜力模型,并借助AI手段及时验证岗位人才模型与在岗员工的匹配情况,及时获得反馈,提升 “选材”准确度。同时,继续通过多渠道招聘、内部选拔等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加入。第二,人才培养方面,根据特定类别员工特点、岗位工作需要,聚焦三类需求开展培训行动:1)新员工岗位工作技能培训和筛选。新员工培训是人才管理链条关键一环,80%的员工后续出现问题都是由于这个环节没有做好。新员工培训既是培训也是筛选,这里的方法建议直接学华为的新员工培训。2)各层级管理者的管理技能提升培训。聚焦当下的团队业绩和企业管理梯队设计方案,系统地进行企业内团队管理者的培训。这个培训不应照搬任何其他企业所谓课程,而是结合企业客观需求、精细化的设计和成果导向的实施跟进,最终助力企业打造经营管理的核心力量。3)全员的企业共识培训。内容聚焦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文化理念,通过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精心设计,实现企业 “凝心聚力”目标。
第三,提高人才激励的成效。笔者一直认为,真正有效的激励是一人一策——把激励做到员工心里是提高激励成效的核心。大而化之地参考所谓名企怎么激励员工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实践中,别家的员工跟我们的员工很可能不是一类人。因此,通过借助AI以及大数据,精准识别需要激励的员工需求、结合企业实际做好激励,真正实现“双满意”,是员工激励创新的方向。成功的员工激励,能够真正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双赢。
与业务目标结合的定期业务、管理流程的持续检视与优化是提升企业绩效的基础工作。
企业需通过对每一个管理环节、每一项业务流程细致入微的分析和优化,实现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实践中,2024年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原材料采购、存储、领用等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将原材料成本降低了 10% 以上,直接提升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笔者在大量的企业走访调研中发现,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协作不畅阻碍企业问题解决、阻滞企业效率的情况比比皆是。这其中,不乏业绩快速增长的企业、成立15年以上的上市公司。
实践中,最常见的是部门协作不利,如前线业务部门与总部职能部门、研发部门与市场销售部门、售后部门与研发部门。部门协作不畅,往往会表现为工作被动(表面主动、内心被动)、责任推诿,这种情况短期影响工作和业绩,长期破坏企业氛围并最终毁掉企业。
良好的部门协作,需要以有效运行的业务流程为基础,在流程客观顺畅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跨部门的沟通机制和协作平台、构建合适的企业文化,增进员工协作的氛围和意愿,最终实现部门之间的有效协作促进信息的快速流通和共享,提高业务运行效率。
有效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可以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增加销售额,并最终实现更高的利润。中国船舶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预增逾140%,原因之一就是成本端的有效控制,2024年交付订单的平均钢材价格较2023年降低了16%,收入和成本两端均得到改善,利润弹性逐步体现。
需要关注的是,成本控制应该是“总成本”控制,而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式”“抠费用”。比如,有的企业购买拖把的费用都需要董事长签字,这种做法的确会省下眼前的费用;但是,这个过程对高管时间的占用、流程缓慢对业务的影响、整体管理风格导致的员工不担责等问题,客观上可能大大增加企业总体成本。因此,成本控制,应着眼于企业总成本,并通过有效的成本目标分解、管理创新实现企业成本的控制。成本控制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如预算管理、流程优化、有效的管理授权等。
主动拥抱AI,主动在经营管理中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是企业保持动力的选择之一,企业可以:一是关注AI及大数据在企业的最新应用,及时学习并合理使用;
二是在管理活动中,关注数据,对企业的运营数据、市场数据、客户数据等及时、深入地分析,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相对可靠的依据。实践中,零售企业通过分析客户购买数据,精准掌握各类客户群体的消费偏好和购买习惯,及时调整商品促销策略,以提高销售额的情况已经是常态。
持续、成功的创新是对企业业绩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企业创新,除了技术创新之外,还包括业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业务方法的创新、管理方法的创新乃至企业管理理念和文化的创新,创新是企业保持长期优势的唯一动力源。
2025年,行动聚焦、工作有成效、团队有活力的企业更有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