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担保行业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肩负着稳定金融体系、推行普惠金融、分散金融风险等重要职责,经过20多年的探索,我国担保行业的监管体系日益完善,政策明确指导下的各担保机构也将认清自身定位,积极参与支小支农等业务。目前,我国融资担保行业体现出以国有担保机构为主,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共同发展的格局,且其定位于服务小微企业、降低其融资难度的设立初衷并未改变。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所谓“转型”,就是要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转向更多依靠消费拉动经济、由廉价资源优势转向技术创新优势、由倚重规模经济转向发展范围经济、由追求高速度发展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的深刻转变,必然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服务中小微企业、“三农”及科技创新企业的监管政策导向及政策激励更加明确,政策性担保业务规模进一步增长,但仍一定程度存在地区发展不均、银担合作不畅、政策落实不够等问题,加之前期积累的业务风险,需要警惕代偿压力带来的流动性冲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融资担保行业也需要尽快改变传统的担保模式,提升担保效率。从典型的政府性融资担保的业务转型发展路径来看,可以从战略定位、业务发展和支撑保障三个方面探索国有融资担保集团转型发展路径。
坚守政策性定位。随着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不断完善,国有控股融资担保占比持续提高,民营及外资控股机构逐步退出,融资担保行业法人机构数量已经连续11年下滑。政府性融资担保集团主要定位于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支持小微企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业务布局多元化。多数融资担保机构致力于构建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提供担保、再担保、融资租赁、投资等多种产品和服务,探索多元化业务模式。由于担保公司政策性业务持续让利,加之按照政策要求提取担保准备金,成本和收益极易出现倒挂,国有融资担保集团通过市场化业务的收益反哺政策性业务的投入,有助于提升担保机构的盈利能力,实现业务可持续发展。
业务模式创新化。一是选择适宜业务模式。聚焦目标客群,通过多样化、定制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借助担保体系建设,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形成适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区域发展的业务模式;二是业务运营日趋精细化。客户方面,聚焦服务于小微、“三农”及创业创新企业,根据业务对应覆盖更多类型客户,客户领域涵盖科技、战新等产业。业务转型数字化。一是驱动流程高效化升级。将担保的商业模式、业务场景与数字化特性进行结合,借助数字化工具,担保机构可建立和产品、业务复杂程度、经营规模、风险管理水平相匹配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二是扩增业务渠道新路径。重庆兴农担保通过数字化手段升级传统担保业务模式,通过构建电子保函数字化平台,依托平台实现智能化营销及在线化业务,及时捕获商机、触达客户、抓住业务。
建立完善管控体系。一是明确管控架构与职责。随着担保公司的集团化发展,如何对下属子公司进行有效的管控,成为融资担保集团在发展过程中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构建明确的管控架构与职责是提升管控能力中的重要一环;二是完善决策与授权体系。识别业务板块差异特征,设计差异化管控权责。针对管控要点,合理集权,适当分权,设置母子公司授权清单,明确母子公司之间的权责。
着力强化风险管理。一是组织设置保障有效落实。积极探索构建决策层、职能管理部门、业务单元“三级”风险管理责任体系,建立内控、风险、合规“三合一”大风控运行机制,法律、“大风控”、内部审计“三协同”联合管理机制;二是体系机制促成平稳运作。多数融资担保企业通过针对性的方法与措施,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机制,确保风险管理平稳可控。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一是增强制度机制保障。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推进人才盘点、人才发展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实现与公司发展高度匹配人才梯队建设,尤其是子公司经营管理队伍、市场拓展队伍等;二是积极推动团队建设。建立健全公司“选-育-用-留”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持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促进公司战略高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