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从“一刀切”到“绿色升级”,小水电迎来生态重构新契机
来源: | 作者:李美娴 和君国有资本与国企改革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 2025-08-17 | 22 次浏览 | 分享到:

不同国家由于资源条件和发展阶段不同,对于小水电根据容量规定的划分水平也不同,中国将单站装机容量小于50MW的电站定义为小水电,与国际上通常将小于10MW的设定略有差异。纵观中国小水电历时70多年的发展,从1949年不到30座电站,到80年代初迅速扩展至覆盖近1600个县,再到近年来在“双碳”政策引领下实现4万余座的高质量发展,小水电正逐步由“增量扩张”向“绿色改造、智能运维与生态协同”转型,呈现出数量趋稳、质量提升的新格局。

小水电——被重新关注的“老赛道”

小水电自2017年开始,曾一度因生态、水资源争议而被压缩,但当前在部分区域,其定位正在悄然发生转变。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3年,全国小水电装机容量稳定在约80GW,约占全国水电总量19-20%。随着“十四五”中后期对分布式能源协同调节能力的重视,小水电因其“本地消纳能力强运行稳定性高生态影响可控(尤其在已有堤坝基础上改建项目)”等优势,重新进入政策鼓励视野。

此外,云南、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已具备良好的项目积累与运营经验;而在东部山区,如浙江、福建,也出现部分国企与地方合作开发的先行案例,逐步形成“小水电+农村电网+抽蓄调节”的区域微网示范

央企投资逻辑:从资源占位到收益提质

目前,一些主流央企(如国家能源集团、三峡集团、中节能集团以及水利系统相关企业)在小水电布局上正体现出“补齐调节能力短板”和“生态绿色改造”的双重考量。

一方面,由于火电调峰资源趋紧、生风光电波动性加剧,小水电正被视为在夜间和可再生能源高峰期提供“自然调节”能力的可行选项;另一方面,在推进区域能源融合发展中,多地鼓励探索“小水电+储能+配电网升级”的园区或县域级系统集成模式,以提升能源自供稳定性,并增强项目的回报率与绿色融资可获得性。虽然这一协同布局尚处起步阶段,但正符合国家倡导的“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方向。

未来展望:政策边际放松与资本活化空间

从政策层面来看,新建小水电项目审批仍属严格范畴,特别对生态敏感区域审批门槛较高。然而,在国家推动存量小水电提效升级,以及在生态红线之外探索“绿色改造”试点的框架下,小水电在生态合规与技术改造方向有望获得边际政策支持。例如,在《“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及生态保护红线整改背景下,地方开展绿色改造试点工作,推动电站生态泄流设施提升与水资源管理优化。

综合来看,当前小水电的发展正从规模扩张阶段转向提质增效和生态融合,其作为我国清洁能源体系中“分布式稳定调节源”的独特价值正重新受到关注。随着政策重心从“一刀切清退”转向“分类治理、绿色升级”,小水电或将在构建多元化能源结构、服务乡村振兴与实现“双碳”目标中扮演更加精准和可持续的角色。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