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岐黄烟火气:中医药夜市如何从“网红”变“长红”
来源: | 作者:丁婷婷、刘小雨、信心、陈建国  和君咨询医药医疗事业部  | 发布时间: 2025-08-14 | 25 次浏览 | 分享到:

火爆的中医药夜市


中医药夜市的热潮是传统文化复兴、健康消费升级与“夜经济”蓬勃发展相互碰撞的产物。它让原本“高冷”的中医药以更接地气、更生活化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特别是年轻群体,满足了人们追求便捷养生、体验式消费和文化认同的需求。这种形式有效盘活了夜市经济,为中医药产业开辟了新场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是中医药“活态传承”的一种积极探索,展现了其融入现代生活的潜力与活力。


中医药夜市的主要形式


目前中医药夜市的形式日益多样化,主要包括:


1. 药膳小吃/饮品摊售卖添加了常见中药材(如枸杞、红枣、山药、菊花、罗汉果等)的养生汤羹、糖水、糕点、凉茶、药饮、草本咖啡/奶茶等,强调食养同源。


2. 中医理疗体验区提供推拿、按摩、艾灸、刮痧、拔罐、耳穴压豆等基础中医外治法的短期体验服务,通常按次或按时长收费。


3. 健康咨询与简易诊疗由执业中医师或具备资质的人员坐诊,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体质辨识、健康咨询、把脉问诊(通常限于咨询建议,不涉及复杂开方)。


4. 中药及健康产品零售销售常见中药材(切片、粉末、花茶包等)、成品膏方、药酒、中药护肤品、药皂、香囊、艾条、保健器械(如刮痧板、按摩锤)等。


5. 中医药文化展示与互动设置中药辨识、炮制演示(如现场制作山楂丸)、中医小课堂、养生功法(如八段锦)教学、中医药文创产品(如带有中药图案的帆布包、书签)等,增强文化沉浸感。


6. 个性化定制服务如根据顾客体质现场调配简单的养生茶饮或香囊。


中医药夜市存在的问题


1. 卫生与安全隐患夜市环境相对开放,食品类药膳的原料储存、加工制作、器具消毒等环节若监管不到位,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理疗服务中针具、火罐、刮痧板的消毒灭菌不规范存在交叉感染风险。


2. 专业性与资质存疑部分摊位提供健康咨询甚至简易诊疗的人员资质难以核实,可能存在非专业人员冒充行医、夸大宣传疗效、进行超出其能力的诊疗活动(如开方)的风险,容易误导消费者甚至延误病情。


3. 过度商业化与核心价值稀释为迎合市场,部分“药膳”可能名不副实,药材添加量极少或仅为噱头;部分理疗服务流于形式,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过度包装导致价格虚高,偏离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初衷。


4. 消费者认知偏差与风险部分游客可能将中医药夜市视为“游乐场”,缺乏对中医药基本常识和禁忌的了解,盲目尝试药膳或理疗(如体质不合),或轻信非专业建议自行用药,存在健康风险。


5. 监管难度大夜市摊贩流动性强、数量多,涉及食药监、卫健、市场监管、城管等多个部门,在准入标准、日常巡查、违规处罚等方面存在监管盲区和协调难题。


发展建议


为确保中医药夜市长久、健康、高质量发展,建议:


1. 建立规范标准与强化监管协同制定针对中医药夜市的专门管理规定,明确各类经营主体(尤其是涉及食品、理疗、咨询)的准入资质、经营范围、卫生标准、操作规范。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市场监管、卫健、文旅、城管),明确职责分工,加强日常巡查、随机抽检和违规处罚力度,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管效率。设立清晰的投诉举报渠道和处理机制。


2. 提升专业内涵与保障服务质量严格资质审核:要求提供咨询、诊疗、理疗服务的摊位必须公示人员执业资质,严禁无证行医。引入专业力量:鼓励正规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高校、行业协会参与或指导,提供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和专业背书。规范宣传内容:严禁虚假、夸大宣传疗效,强调“未病先防”、“调理养生”的定位,对药膳、茶饮等明确标注主要成分、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


3. 加强公众教育与健康素养提升在夜市设置明显的科普宣传栏、发放简明易懂的宣传册,普及中医药基础知识、体质辨识常识、常见疗法禁忌、理性消费理念。鼓励摊位在提供服务时主动进行健康告知和风险提示。利用媒体和社交平台进行正确引导,避免消费者盲目跟风。


4. 鼓励产品与服务创新与差异化鼓励开发真正体现中医药特色、功效明确、安全便捷、口味适宜的创新药膳、饮品和健康产品。提升理疗服务的专业性和体验感,避免“快餐式”服务。深挖中医药文化内涵,设计更具文化底蕴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及互动体验项目。探索“线上预约+线下体验”、“夜市引流+机构服务”等模式,形成良性互动。


5. 优化政策支持与营商环境地方政府可在场地租金、税收、水电等方面给予合规经营者适当优惠或补贴。将优质中医药夜市纳入城市文化旅游推广项目,提升其文化品牌价值。建立行业自律组织,促进经营者自我管理、相互监督和经验交流。


如果想要将中医药夜市转化为常态化、可持续且保持吸引力的项目,则需要当地相关部门系统性规划与精准施策。


1. 顶层设计制定专项规划与政策支持。相关部门应牵头编制《中医药夜市常态化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其作为“健康城市”文化名片的定位,纳入夜间经济与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规划。配套出台土地优先使用、税收减免、水电优惠、小额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设立专项引导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同时,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文旅、卫健、市场监管、城管、商务局联动),避免多头管理导致的执行断层。


2. 空间载体打造固定化、特色化的经营场所。摒弃“流动摊贩”模式,规划固定场地(如文化街区、公园广场、非遗园区),建设兼具传统美学与现代功能的“中医药文化市集”。例如:改造闲置老厂房/旧街区为“岐黄巷”主题夜市,融合药草绿植景观、古法炮制工坊展示区;在景区或商业综合体开辟常态化“中医养生角”,实现“白天游览+夜间养生”闭环;联合社区中心设立“家门口中医药驿站”,下沉服务至居民区。


3. 准入与监管建立标准化认证体系。实施“三统一”管理:统一资质审核:设置“中医药夜市特许经营牌照”,对药膳、理疗、咨询类商户实行“备案+年审”制,强制公示人员执业资格;统一操作规范:发布《夜市药膳卫生标准》《中医外治法操作指南》等细则,配备快检设备抽查药材质量;统一信用监管:建立“红黑名单”与游客评价系统,联动市场监管平台实现动态惩戒。


4. 内容升级构建“医教研产”融合生态。联姻专业机构:邀请中医院、高校定期驻场开展义诊、科普讲座,设立“名医工作室夜市分站”提升权威性;开发IP化产品:设计城市限定款药膳套餐、非遗手作体验包(艾绒香囊DIY),打造爆款引流;数字化赋能:开发“智慧夜市”小程序,提供在“线体质测试→个性化摊位推荐→预约支付→反馈评价一站式服务。


5. 营销创新塑造文化品牌与长效吸引力。节庆化运营:结合节气、中医药非遗日等策划主题嘉年华,避免同质化;跨界联动:与文旅项目(如古城夜游)、综艺节目(《本草中国》线下体验)、国潮品牌推出联名活动;长效传播:培养“中医达人摊主”网红,通过短视频记录药材故事、理疗技艺,持续输出文化内容保持热度。


6. 社区共建培育在地化参与机制。招募“市民体验官”参与产品开发与监督,组织中小学生“小小药师”研学活动;设立公益摊位供本地药农直销道地药材,既保障原料正宗性,也助力乡村振兴;对传承老字号、民间特色疗法持有人提供免租摊位,保护文化多样性。


关键执行要点在于相关部门需避免“重审批轻服务”思维,转向“护航者”角色文旅局主攻品牌策划与流量引入;卫健部门严控医疗安全红线;市场监管局创新“柔性执法”(如设立整改过渡期);街道办协助组织社区参与。定期发布“中医药夜市发展白皮书”公开成效与优化方向,形成政府、商户、民众的可持续共赢生态。


中医药夜市是连接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的一座新桥梁。其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平衡“烟火气”与“专业性”、“商业化”与“文化性”、“创新”与“规范”,通过政府有效监管、行业自律、专业力量引导和公众理性参与,才能真正让这一“网红”现象转化为持久惠及民众健康、弘扬优秀文化、繁荣地方经济的“长红”业态。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