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连续三年增长,贵州文旅凭什么接住“泼天”的流量?
来源: | 作者:王利文 和君咨询资深咨询师 | 发布时间: 2025-04-29 | 20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同比增长10.4%、13.3%。2022年至2024年,贵州连续3年游客接待量实现跨越式增长。这一“逆袭曲线”的背后,是“村超”等本土文化IP的破圈效应与政策赋能的叠加结果。贵州县域旅游的流量井喷,不仅是短期热度的爆发,更是长期资源积累与战略布局的兑现。

以都匀为例,这座曾以“中国毛尖茶都”闻名的西南小城,通过“文旅+农旅+商旅+学旅”的全域融合模式,将非遗、茶园、刺梨产业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可消费的场景,实现从“地理符号”到“体验资产”的跃迁。这为其他县域提供了重要启示:流量变现的前提是资源的价值重构

核心路径:流量变现的三大模式拆解



服务升级:从“基础设施”到“体验闭环”
贵州近年推动的“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成为留住流量的关键抓手。例如,黔东南州通过标准化导游培训与智慧景区管理系统,将游客停留时间从1.5天延长至3天,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42%。这印证了质量强国战略中“质量第一”的战略导向:旅游服务不仅是配套设施,更是消费转化的“黏性剂”。

产品创新:在地资源的价值链延伸

都匀毛尖茶的案例极具代表性。当地将茶园观光与茶艺体验、电商直播结合,推出“认养一棵茶树”的沉浸式消费,衍生出研学课程、茶旅民宿等复合收益。这种“农旅+文化+商业”的跨界整合,打破了传统景区门票经济的局限,构建出“一产带三产”的变现闭环。

图片


营销破局:从“单点引爆”到“全域联动”
“村超”现象揭示了县域流量获取的底层逻辑: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贵州通过“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模式,将民俗活动转化为全民参与的社交货币,再以短视频平台实现裂变传播。这一路径下,流量获取成本显著降低,而转化效率因“真实感”大幅提升。

挑战与对策:县域旅游的“长红”密码


痛点一:基础设施的“最后一公里”
尽管贵州县域景区热度攀升,但交通接驳、卫生间改造等细节仍是体验短板。政策制定者可参考质量强国战略提出的“区域一体化”策略,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快进慢游”交通网络,同时将停车场、WiFi覆盖等“微基建”纳入景区评级标准。

痛点二:人才与管理的“隐形天花板”
县域旅游从业者常面临专业人才流失的困境。解决方案可借鉴“本土培养+外部引入”的双轨机制:一方面与职校合作开设旅游服务定制班,另一方面通过股权激励吸引电商运营、品牌策划等跨界人才。

图片


痛点三:流量波动的“抗风险能力”
为避免“昙花一现”,地方需建立流量预警与分流系统。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来源、偏好,动态调整线路设计;通过“淡季主题活动+会员储值体系”平衡季节性波动。贵州文旅厅推出的“一码游贵州”小程序,集景区购票、酒店预订、旅游攻略等功能于一体,为游客带来便利的同时,沉淀用户数据为精准营销提供支撑。

未来展望:从“流量红利”到“价值高地”

贵州县域旅游正经历从“规模驱动”到“质量驱动”的转型。政策制定者需关注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建设要求,将碳排放管理、社区共益等指标纳入景区评价;从业者则需深挖“场景颗粒度”,比如将一道特色菜发展为烹饪课堂,将一首山歌转化为沉浸式剧场。

文旅流量变现的本质是,将山水田林转化为情感记忆,将文化符号重构为消费密码。当县域旅游跳出“景点打卡”的桎梏,转向“生活方式”的维度,流量便不再是稍纵即逝的数据,而是生生不息的价值源泉。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