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老年阅读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扩大老年读物供给、加强数字资源建设等措施,旨在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老年人的文化消费是一种通过消费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个体精神需求的消费行为。按国家统计局的口径,文化消费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支出:文化产品用品、教育和文化娱乐服务。
我国老年文化消费支出比例逐年增大。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数据发现,户主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家庭户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比呈现逐年上涨趋势,说明我国老年人家庭户的消费结构逐渐由生存型消费模式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模式转变。
图1:2010-2018年老年人家庭户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比根据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CLASS)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家庭户月平均文化消费约为137.14元。其中,月平均文化消费在500元以下老年人家庭户占比为89.34%,500-1000元的占比为7%,仅有3.66%的老年人家庭户月平均文化消费在1000元及以上。
随着受教育程度上升,老年人家庭户月平均文化消费呈现增加趋势。具体来看,月平均文化消费在500元以下的老年人家庭户中,小学及以下的文凭最多,占比为96.63%;月平均文化消费500-1000元与1000月及以上的老年人家庭户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为21.23%与16.44%。图2:不同受教育程度下老年人家庭户月平均文化消费退休前就业性质越稳定,老年人月平均文化消费额越高。退休前工作单位为政府部门或其事业单位的长者月平均文化消费额度呈现上升的态势,1000元及以上的比例高达81.99%。但是,退休前为私企、外企或个体户的老人,月平均文化消费主要集中在500元以下,并随着消费额度的增加逐步减少。12.39%的无业长者,月平均文化消费为500元以下。 图3:不同职业背景下老年人家庭户月平均文化消费
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听戏成为老年人每日参加的主要文化活动。其余依次为广场舞、老年大学培训课程、唱歌弹奏乐器与打麻将等棋类活动。
图4:老年人参与文化活动的频次
老年群体对文化艺术等高层次消费偏谨慎。根据北京市统计局《2024年北京市老年人消费调研报告》,除生活必需的基础消费外,老年人青睐保健、出游和休闲等消费。而兴趣提升(老年大学、兴趣课程)、艺术收藏(股东字画等艺术品)方面的消费人数仅占10%与2.7%。图5:老年人16个非基础领域消费人数占比(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有相对稳定的退休收入和较好福利待遇的长者参与老年大学/培训课程频次较高。私企、外企与个体户次之,无业的长者参与频率较低,主要集中在一年几次。图6:不同职业背景下老年人参与老年大学/培训课程频次
从逐年攀升的文化消费占比,到因学历、职业背景而异的消费额度差异,再到丰富多彩却又暗藏偏好的文化活动选择,这一切绝非冰冷数字与单调现象的简单堆砌。它昭示着一个被长期低估的银发市场,正于无声处萌动春芽。
一方面,这是一场消费结构转型的无声革命。无论是精致老年读物的创作工坊,还是适配数字时代老人的智能文娱平台,细分赛道商机涌动。另一方面,差异背后是个性化需求的高声呐喊。受教育程度的 “分水岭”、退休前职业的 “烙印”,皆在提醒市场,“一刀切” 式服务已成过往云烟,定制化、分层化的文化套餐方能正中靶心。为高知长者筹备的文化雅集,给普通退休职工定制的民俗盛宴,均能在这片沃土中觅得商机。只有深入理解老年人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才能在这片蓝海市场中脱颖而出,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