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不重视标准,绩效管理就是“鸡肋”
来源: | 作者:李玉娟 和君咨询资深咨询师 | 发布时间: 2024-12-22 | 232 次浏览 | 分享到:

每一个实施绩效管理的企业,都希望通过这一过程,促进企业业绩增长、激发员工动力。

绩效管理实施流程的第一个环节是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时,有一项内容是确定目标的考核指标、指标的考核标准如,销售部门的“财务目标”,包含的指标可能有新增合同额、销售收入、回款等,相应的,对于每一个指标,都需要明确具体的考核/衡量标准。

看似简单的考核标准,其实包含很多“待确定”的内容。如,对于“销售收入”这个指标,就可能有多个标准,比如在一个软硬件一体的系统集成项目中,有的企业会按客户确认的项目进展确认收入,而有的企业以硬件货物到达客户处来确认销售收入,还有的企业完全以收到客户对应该项目的款项为销售收入(有时,客户会有合同约定的提前付款)。

以上不同的销售收入确认方式,对于企业与客户的客户风险、销售人员的业绩确认和工作行为、企业财务数据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绩效目标相关的衡量标准,直接决定了绩效目标管理的质量。通常,企业层面的目标衡量标准尤其是上市公司,需要符合证券、财税等监管部门的要求,衡量标准一般是比较明确的,重要的指标如果有不同情况,需要在财报中说明。同时,对企业经营管理至关重要的考核指标,其衡量标准都会受到企业管理层的充分重视,标准一般是有质量的。

但是,到了“普通”部门、尤其是员工层面,考核指标的衡量标准往往缺少斟酌,客观上导致使考核指标的衡量标准成了绩效管理的“漏气点”,常见情况包括:


忽视客户相关的考核标准

忽视客户相关标准的情况,一般发生在设计、开发部门,采购、生产等间接对接客户部门。这些部门往往重视完成时间、质量、成本相关的指标和标准,但是忽略来自客户的相关标准。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企业前后端脱节、“一线”部门得不到足够的支持,是一种绩效管理“失效”的情境。


忽视行业标准

在绩效考核中,适当参考行业标准,可以对相关职能的能力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有些部门的考核标准,可采用行业标准,比如,某一类岗位的员工离职率、人均收入等指标。

需要关注的是,采用行业标准,也有多种可选,如行业领先标准、行业平均标准等,企业需要结合实际和战略需求合理选择


标准不明确、缺乏针对性

比如下表中,对资料完备度的标准就不明确:

图片

此外,有些企业使用通用的衡量标准来考核不同岗位的员工。比如,对于销售岗位和技术研发岗位都使用“团队协作能力”这一指标,但是没有根据岗位特点细化衡量标准。对于销售岗位,团队协作可能更多体现在与市场部门配合推广产品;而对于技术研发岗位,团队协作可能侧重于代码共享和联合调试等技术层面的协作。


标准过于复杂

下表中是针对奖金的“核算方法”涉及多项指标且最终结果由主观评估给出,这样的标准(虽是奖金核算标准)远离了与员工成果和行为的关联,增加了考核的复杂程度和透明度,会损害绩效管理的效能

图片


标准采集周期过长

受指标选择、标准设计、数据采集的限制,普通员工的考核指标的标注数据收集周期过长,如超过半年,导致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优化、工作成果优化失去最佳时机。弱化了绩效管理的效果。


不直观、多层嵌套

如下表所示,不言而喻:

图片

图片

那么,如何做好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标准设定问题呢?以下作为探讨:

01

明确要求

绩效管理体系设计中,在制定绩效管理体系实施的目标和原则时应明确,哪些考核目标、考核指标、考核标准应该与企业的战略相关联、与企业能力、员工能力提升相关联,同时明确这些指标对标的标准,如行业标准、客户标准、企业战略标准。
此外,在设计绩效考核指标衡量标准时,应进行充分的工作分析和岗位研究。深入了解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制定出精准、贴合岗位实际的衡量标准。

02

业务主导

绩效考核指标的衡量标准,需要懂业务流程和方法、懂企业战略要求的业务部门主导,“让听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

03

充分沟通、鼓励员工

企业在制定衡量标准时,应充分征求员工的意见。这不仅能使制定出的标准与实际工作对接,也可激发员工对工作的“主人”意识。

04

实施监督

通过绩效管理制度规定考核标准相关数据的主体,对过程实施进行跟踪与监督,避免数据统计过程可能存在随意性和主观性,保证数据的质量。

05

循序渐进

考核标准的设定、达成是企业能力的综合体现。实践中,虽然有些指标重要,但是受企业管理基础、管理能力制约,不具备采集有效标准的条件,可以逐步想办法解决、逐步提高管理能力。这个过程就是绩效管理对企业管理的促进。

此外,宁缺毋滥。考核标准设定中,避免主观标准过多、标注模糊——形式化的标准和实施过程,不仅仅伤害绩效管理工作本身,也会从骨子里损害企业,使企业逐步远离绩效导向的优良文化。

最后,过犹不及。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越复杂的计算方法,越能精确衡量员工绩效,希望将所有的考核因素都进行量化处理。然而,有些因素,如员工的工作态度等,很难用精确的数字来衡量,这种过度追求量化的思维导致计算方法越来越复杂,失去了绩效管理的本意,应避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