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从0到1,企业如何培育新质产业?
来源: | 作者:苏国玲 和君咨询师 | 发布时间: 2024-12-17 | 282 次浏览 | 分享到:



新质生产力是大势所趋

2024年1月31日,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对于企业而言,培育新质产业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从定义上看,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生产力形态。其特征包括知识密集、技术先进、创新驱动和绿色低碳,强调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作用上看,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通过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具体产业和产业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产业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需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引领作用,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八大产业。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处于孕育萌发阶段,具有颠覆性和不确定性,包括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六大产业。


企业培育新质产业常见问题

战略方向不清晰许多企业在选择新质产业时缺乏明确的定位,可能盲目跟风或缺乏前瞻性研究,导致资源分散,战略方向不明,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

 创新驱动不足尽管我国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原始创新不足、基础研究薄弱、尖端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依然存在,使得企业难以在新质生产力领域形成独特的技术优势。
 资源积累不够新质产业通常涉及前沿技术,企业在技术储备、人才队伍、研发资金等方面的不足,制约了其在新质产业领域的发展。
 组织文化不适配传统的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可能不适应新质产业所需的敏捷性和创新性,影响了新质产业项目的推进和实施。

 体制机制不完善企业内部的体制机制,如创新激励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可能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导致创新活力不足。


企业如何从0到1培育新质产业

01

延伸培育新质产业

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在现有业务中的优势和熟悉领域,向新质产业方向进行延伸和拓展。一是识别核心竞争力,分析自身在技术、市场、资源等方面的核心优势,寻找与新质产业的契合点。二是业务延伸与升级,在熟悉的领域通过技术升级、产品创新,将传统产业与新质产业相结合,实现产业升级。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满足新兴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服务,抢占新质产业市场先机。

02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新质产业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企业需要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技术领先优势。一是加大研发投入,增加研发资金和资源的投入,通过合作或自建的模式,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或团队,专注于前沿技术的研究。二是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三是引进消化再创新,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03

打通创新转化路径

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一是建立创新孵化机制,设立内部孵化器或创新中心,支持员工的创新项目,提供资源和平台。二是开展市场化验证,在小范围内试点新产品或服务,获取市场反馈,进行迭代优化,加速产品成熟。三是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确保合法权益,激励持续创新。

04

试点先行,逐步推广

在培育新质产业过程中,企业可以采取试点先行的策略,降低风险,积累经验。一是选择试点领域或区域,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一到两个细分市场或地区开展试点。二是制定试点方案,明确试点目标、策略和资源配置,确保试点工作的有效实施。三是总结经验,通过试点项目,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后续推广提供依据。四是分阶段推广,根据试点结果,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新质产业项目,扩大影响力。

05

搭建开放合作生态

新质产业的发展需要协同合作,企业应积极搭建开放合作生态,形成产业联盟。一是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政府、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参与产业联盟,积极参与或发起产业联盟,共同制定行业标准,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三是考虑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全球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国际竞争力。

06

完善体制机制保障

企业需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为新质产业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物质和精神激励,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二是人才培养与引进,制定人才战略,培养内部人才,引进外部高端人才,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三是设置灵活的组织架构,建立扁平化、敏捷化的组织形式,适应新质产业的快速变化。四是建立容错机制,鼓励试错和创新,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五是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识别和控制新业务带来的潜在风险,确保企业稳健发展。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