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发展新经济,需要规划新思维
来源: | 作者:郭九如、胡文杰 和君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事业部 | 发布时间: 2022-03-10 | 1616 次浏览 | 分享到:
布局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拉动新增长,是大部分地区融入经济转型、应对地方竞争、破解增长焦虑必须跨越的发展门槛,也是地方政府(包括发达地区)眼下的头等大事。

新经济具有产业门类庞杂的特点,且创新空前活跃,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产业图谱的复杂程度还在飞速累加。

如果没有明确的标准和清晰的思路,针对新经济的产业规划,无异于大海捞针,很容易犯下选择困难症。

新经济具有高成长性和高不确定性。

赛道兴衰、技术迭代、商业模式的变革和重构往往发生在一夜之间。面临这种非线性特征,过往以“存量静态指标”为核心、后知后觉式的评价体系逐渐失效。

与传统产业的集群化趋势不同,新经济青睐产业生态群落,在空间上呈现“链状协同+云状协同”的集聚逻辑。

拥有人才、资本和其他综合发展优势的一线城市和都市圈往往集聚了绝大部分新经济产业要素。同时,各地都把好项目好企业看的很紧,“挖墙脚式”招商很难,到综合实力更强的城市招商更是难上加难。

可执行、可操作不再是产业规划的加分项,而成为必选项。

发展新经济,政府主要发挥制定目标和配置资源的作用,而技术创新、模式闭合、做大做强更多要依赖企业主体来完成。

要解决“未来增量到底在哪里”的问题,地方政府制定新经济产业规划时,在做什么(产业定位)和怎么做(实施策略)之间,不能再是形式主义的单向逻辑阐释。

而要在“做什么”“怎么做”“能不能做到”之间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往复验证。

如果以明确方向、统一思想、抓住重点、切实可行的四个标准衡量,明确“做什么”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做什么”不仅仅只是规划的起点,更是规划过程最重要的部分。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