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水细分品类的周期性演变,在酱酒热的“升温”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大量商业与资本的涌入,极大缩短了品类周期替换的时间。
酱酒品类是否已经进入调整期?
和君咨询认为,当下酱酒品类发展正处于“优化与分化”的上升期,部分存在投机性、贸易性的酱酒品牌将在市场竞争的大浪淘沙中被淘汰掉。
1、信息不对称促使商业汇流,理性构建区域化突破。
近年来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停滞,让商业端缺乏信心。而在茅台等头部品牌的引领下,高价值、高资本属性的酱酒品类进入了资本的视野。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早在2016年,便已有抢抓先机的商业与资本入驻茅台镇,进行品牌合作、酒厂收购、出资建厂并收割第一波红利。而伴随着2019年酱酒品类的大量露出和商业利益的驱动,大量的业内外商业与资本开始大举涌入茅台镇,从早期的“茅台热”演变成了当下的“酱酒热”。
资本追求利益的盲目性造成了投机行为的出现,仿佛拥有一款酱酒产品就能快速收割市场红利。然而,大量的跨界企业在拿到酱酒产品后便匆匆导入市场,却出现了实际与预期的极大偏差。经过市场试炼,部分区域的酱酒产品已形成库存积压,变成商业累赘。
狂热之后往往都会归于理性,而那些具有品牌支持、团队支持和运作思路的酱酒品牌正在逐步实现区域化发展,完成省级优势市场或者地域级优势市场的建设与巩固,一如习酒、国台、金沙、珍酒、安酒的市场增长。
2、消费升级、口感培育需要周期,导致了酱酒的动销滞后。
国家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持续向好,国民消费水平持续提升。从酒水行业来看,在呈现价位上移趋势的同时,消费集中区域还是在中高端与中低端。
虽然次高端与高端逐年增长,但是除茅、五以外,其他品牌基数相对偏小,而酱酒品牌前期增长,主要来源于次高端价位。虽然头部消费者在逐步向次高端以上价位过渡,但受经济与消费预期的影响,仍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对标全国化名酒(非酱)和品牌消费的理性选择下,相对高价的非品牌化酱酒,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动销滞后。
近年来,消费者饮用口感逐渐从绵柔型向绵厚型转变,饮用口感的变化让具有绵厚酒体的酱香型白酒迎来消费者选择的机会。但当下浓香仍占据主流消费地位,并受消费者饮用惯性的影响,酱香口感培育的传导需要一定的周期。目前酱香的发展还主要集中于渠道端,尤其以团购渠道为主,大流通的覆盖面还没有完全体现。如何加速提升更多消费者的认知来认可酱香,如何加速提升消费者对酱酒更高的接受度与饮用频率,是提升动销效率的关键。
3、酱酒品类热开始向品牌热、价位段热做迁移。
“酱酒热”主要来源于信息不对称下对产能、工艺、高利益的推崇与刺激,吸引众多商业与资本的高度关注,呈现出一种商业追捧的现象。但是随着近两年酱酒市场的发展,产业信息逐渐透明,仅单纯依靠产品输出就能赢得市场的局面将越来越难。
从2021年天津秋糖就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商业资本偏向于选择具备一定企业实力与品牌影响力的产品,酱酒发展从一开始的“无酱不欢”转变为谨慎选择,不再单纯选择产品本身所体现的竞争力,同时还把企业实力、团队支持、运作模式与方法也同步考虑进去,具备品牌潜力的酱酒已成为目前商业选择的主流。
酱酒企业若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实现品质优化与成本降低,实现酱酒产能规模扩大。对酱酒企业而言,产品价位不要脱离消费者的承受范围,国内的消费集中区还是在中间阶层,大众价位才是赢得规模化扩张的核心。省域级的大众消费价位段主要集中于100-300元之间,此价位段主要是浓香型、清香型产品与品牌的富集区,随着酱酒对于消费者的渗透不断加深,未来紧抓此价位段,将成为酱酒产品获利最大的流量区。
酒水行业的品类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发展过程中都需要经历一定的发展周期,任何品类机遇的到来都要理性对待。酱酒行业的发展进入上升期,上升期会带来不断优化与分化的过程,但是酱酒的高发展趋势是肯定的,也将成为酒业板块未来最重要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