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案例涉及南方某富裕省会城市的城市更新,要拆两条城中村。这种造富运动曾经有不同的名称:城中村改造,三旧改造,塌陷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在当前叫做城市更新,内容含义也有些许不同,不过对于原住民来说是“终于等来好收成”,被天上落钞票,几千万元补偿款是勤俭持家水平,过亿元家产那是祖上积德。
涉及改造的两条自然村,除了房屋间距有“握手楼”这个明显特征,其他风貌看不出“这里是农村”。非洲黑人兄弟扎堆来到这里,经过几年“艰苦打拼”,终于建立起“教堂”,小餐馆,酒吧,快递所,理发店(穆兄弟的头不是随便能摸的),托儿所等等,笔者曾硬着头皮一窥究竟,发现商业生态链已经成形。黑弟兄黑姐妹们庆贺找到了好客中国的宜居宜商之地,于是呼朋唤友而聚,但黑弟兄们的美好时光给地段片警们增加了不少加班工时,很是烦人。
不过这不是开展城市更新的理由,甚至连“之一”都算不上。在《可研报告》中关于“改造的必要性”写的是:两条旧村位于城市著名景区必经之道,应按照现代城市的建筑、消防、公共卫生、环保,传统市井风貌、精神文明的要求,改造该地段,以符合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城市风貌。

两条旧村现状及补偿情况见下表:
户数
| 人数
| 拆除确权面积 | 原址安排补偿系数
| 异地搬迁补偿系数
|
2200 | 6400 | 47万平方米 | 1:1
| 1:1.8
|
对旧村土地勘察中,发现“权属性质不明确”土地面积占测绘土地总量71%,面积达67公顷。本次城市更新没有把这部分“权属不明”土地上盖物业列入赔偿范围。可见有些村民听到风声后借钱疯狂“种”房子,以图得到更多补偿的想法有点幼稚,本次确权面积以2019年底宅基地房产登记在册为准。
读者可能最感兴趣的是“异地搬迁补偿系数1.8”,这是按照当前当地新房市价与异地安置新房市值计算出来的比例。愿意搬走的得到1.8倍的货币补偿,现在已不兴面积补偿了,大家都兴拿钱走人。
若有村民要坚守故居不离故土,可以吗?须知这老村位于省会城市的CBD旁边,两平米临街铺面租金足够养活一个人,这样的故土谁都想坚守哦,到底能不能留在故乡呢?
更新后的村子,握手楼不能有,违章加层建筑不能有,违章建筑面积是没得补偿的。按照原住民户籍人口以城市人均最低标准、土地开发容积、建筑密度率计算,原住民无法全部原地安置,城市更新导致了人口外溢。我承认在读完这份报告书之前绝对想不到,,有超过50%的原住民必须离开故土,异地安置。我脑子里浮现出这样的电影画面:老房子没了,当移民们最后回望老村子,他们永远忘不了村口那棵巨大参天的“摇钱树”,然后带着沉甸甸的银行卡离去。村民们银行卡里的钱远远超过“996”生活方式人们三辈子劳动所得。六千多名村民无论留下或是离去,都提前实现了共同富裕梦想。可怜那些曾经聚居此地的黑兄弟黑姐妹们,又要拖着行李箱去另寻他乡了。更新复建面积如下表,原址复建与异地安置面积比是1:1.5倍。

留守原址不能取得房产面积,是要按市场价格掏钱买房。财务测算单价是每平方米6万元。因此大部分村民们终将离开故土,寻找更划算的房和远方。村民的美好故事暂且按下不表,说说开发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