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周时间,麦当劳由于食品安全问题,连续两次冲上热搜。作为全球最大的连锁餐饮品牌,麦当劳在上世纪90年代初入中国市场时可谓万人空巷。然而30年过后,这艘快餐行业的“航空母舰”在中国的增长步伐略显疲态,发展速度也始终落后于对手肯德基,其中国区经营权甚至在2017年被以特许经营方式卖给了中信与凯雷。
麦当劳怎么了?
自从1990年在深圳开出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后,麦当劳已经在中国走过31年。不过时过境迁,随着劳动力成本和租金不断上涨,再加上外卖平台的冲击,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陷入瓶颈期。
对于快餐连锁企业而言,门店数量直接决定着其成本分摊和规模效应。从经营策略上来说,相比于肯德基,麦当劳更加保守,本土化创新不足。肯德基为迎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改良菜单,相继上线馒头、豆浆、油条、粥、小菜等中餐。相比之下,麦当劳在入华后,食谱一成不变,直到2013年才第一次尝试推出米饭,这比肯德基晚了十年。
此外,经营模式也是限制麦当劳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在麦当劳的全球版图中,特许经营餐厅占比为90%,而在中国市场,这个数字只有30%。
连锁经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直营,是指由总部这一共同资本直接运营、集中管理,赚的钱都归自己,但相应的也需要承担所有成本;另一种是特许经营,是由加盟店通过总部签订合约独立经营,加盟店与总部没有资产关系,这种模式更加轻便,有利于企业扩张。通常来说,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并无绝对优劣之分,但由于之前麦当劳在中国以直营店为主,因此导致在决策时的灵活度不够。
面对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麦当劳最终选择通过出售特许经营权,引入中国战略投资来降低经营风险。麦当劳此举也从侧面说明,此前直营模式的投资回报率下降了。
更名为“金拱门”后,麦当劳的扩张速度确实明显加快。与此同时,门店虽然有所增加,但营收上涨缓慢,净利润甚至一度有下降趋势。客观上来说,随着门店的扩张,势必会造成对客流的稀释,但归根结底是市场的大环境变了。
曾经全家打车体面去吃洋快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甚至洋快餐成为了很多人谈之色变的“垃圾食品”。
其次,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与麦当劳争夺市场的,不仅仅是肯德基、汉堡王、德克士、华莱士等西式快餐,还有大量中式快餐品牌,如乡村基、老乡鸡、真功夫等。
近年来,麦当劳不断加快本土化改造步伐,但却频频翻车。麦当劳要真正读懂中国的消费者才行啊。
*注:本文内容整理自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文志宏老师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