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具本身是中立的,关键在于使用者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日益凸显,AI表现出来的使用效果好坏与使用者自身的水平息息相关。这种现象的本质在于,AI并非一个能够自动产生完美答案的魔法工具,而是一面能够真实反映使用者思维能力和表达水平的镜子。
百度创世人李彦宏在2023年中关村论坛上表示:“大模型重新定义了人机交互。自然语言人机交互会带来提示词革命。未来你的薪酬水平,将取决于你的提示词写得好不好,而不是取决于你的代码写得好不好。10年后,全世界有50%的工作会是提示词工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反映了AI与人类协作的深层机制,海量数据是AI模型的燃料,但为其设定航向、指引理解的“罗盘”,始终掌握在人类手中。“垃圾进,垃圾出”这一古老原则在AI时代依然适用,一个能有效提出问题的用户,能够通过与AI的协作产生超越自身能力的成果,而不善于与AI沟通的用户,即使面对最先进的AI系统,也难以获得有价值的输出。
因此,AI使用过程中的迭代优化能力也反映了使用者的元认知水平。优秀的用户能够通过不断调整提示词、优化表达方式,逐步引导AI产生更精准的答案。这种能力不仅需要技术熟练度,更需要批判性思维和持续学习的意识。因此,AI成为了检验使用者综合能力的一面镜子,反映出其逻辑思维、表达能力、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的综合水平。
二、从AI使用到文化践行的共通逻辑
企业文化的实践与AI的使用呈现出相似性。同样质量的企业文化体系,在不同水平的执行者手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优秀的执行者能够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并将其有效地转化为具体行动和制度,从而有效促进企业文化落地生根。而低水平的执行者则可能机械地照搬文化理念,无法将其真正融入日常运营,导致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企业文化的有效实施需要执行者具备深厚的理解能力、转化能力和执行能力。企业文化不仅仅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或写在手册里的理念,而是需要通过具体的管理行为、制度设计和日常决策来体现和强化。优秀的执行者往往能够准确理解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管理实践,并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影响和带动团队。
根据Prosci(2024)研究数据表明,与组织文化有连接感的员工参与工作的可能性是其他员工的4倍,寻找新工作的可能性降低43%。这表明文化实施的质量直接影响员工行为和组织绩效。由此可见,让文化与员工建立连接是组织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能否建立连接关键在于组织能否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员工可感知、可体验的日常实践,这需要使用者的卓越的“转化”能力作为支撑,将宏大的文化价值观“转译”为团队的目标、个体的行为准则,并在日常互动中通过及时反馈、资源支持与榜样示范,将文化从理念层面无缝嵌入业务实操,从而点燃团队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三、提升企业文化“使用者”能力的方法体系
综上所述,将企业员工视为企业文化的关键“使用者”,是推动文化落地的核心。提升企业对企业文化的使用能力,需要从多维度出发出发,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
1.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化
企业文化不能停留在口号层面,优秀的使用者首先是一名“翻译家”。通过定期开展企业文化研讨会组对企业文化理念进行充分讨论和沟通,让员工充分理解企业文化内涵,帮助员工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具象的行动准则,从而为企业文化更好践行打好坚实基础。
2.让文化进入管理流程的“操作系统”
将文化深度嵌入管理流程。将文化融入人才决策,在招聘、晋升、评优等关键人才决策中,设立明确的文化行为评估维度,从而引导员工的个人行为。
3. 让“用心者”被看见、被奖赏
充分发挥榜样作用,通过激励手段有效引导文化建设方向。设立文化实践相关奖项,用于表彰那些完美诠释公司文化的管理行为或团队事件,充分激发员工践行企业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定期收集并内部传播践行企业文化的优秀案例,树立“看得见”的文化标杆,让抽象的价值观念通过这些鲜活的故事与人物变得具体、可感、可学,从而引导和激发更广泛员工的认同与效仿。
四、结语
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企业文化,其最终效果都如同一面镜子,精准地反映出使用者的能力水平和执行质量。优秀的使用者能够让这些工具发挥最大价值,而能力不足的使用者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因此,需要企业文化的执行者具备持续进化与能力迭代的自觉,不断提升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持续完善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和激励方法,从而真正发挥企业文化的价值,实现组织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