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十五五”正当时,央企集团如何擘画国际化新蓝图?
来源: | 作者:孙子涵 和君国有资本与国企改革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 2025-10-23 | 12 次浏览 | 分享到: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的新形势,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纵深推进的新环境,我国央企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紧扣国家深化改革要求,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谋划国际化发展路径。


“一带一路”加速中央企业出海探索

央企集团以基础设施为突破口,通过重大工程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实施主体。十年多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央企集团企业积极走出国门,以高质量共建为重点,参与海外项目建设,增强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全球化配置能力,加速推动项目管理模式、材料设备认证等方面与国际接轨,提升国际循环质量水平


“高质量品牌国际化”成为发展方向

央企国际化已从资源获取升级为系统性战略布局。2025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质量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梯度推进国际化布局”属地化品牌策略,要求企业结合目标市场差异制定行动指引,并将品牌建设纳入国际化经营规划,推动央企从“成本竞争”转向“价值竞争”。为此,央企国际化以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品牌矩阵为目标,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和品牌增值


持续推动全球产业链资源专业整合

中央企业致力于打造本土化供应链和全球资源整合网络。近五年整体跨国并购呈现“战略聚焦”“专业化整合”特征。一方面,通过设立区域中心、研发基地、与当地企业合资合作等方式,深度融入当地产业生态,在分散风险的同时利用本地优质资源反哺技术升级与品牌建设,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央企跨国并购仍以煤电、钢铁等传统基础设施产业为主,通过强强联合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话语权,逐步从资源占有转向技术整合,推动全球产业链升级


高质量跨国经营管理能力仍待提升

随着地缘政治、制裁与出口管制、反腐与反垄断等国际规则趋严,国资委要求央企进一步加强境外风险防控,并出台《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然而,央企在海外机构管控机制和人才文化方面仍存在短板。研究显示,46.97%的央企采用“总部关键管控”模式,海外机构自主权不足、组织架构僵化;75%的企业缺乏国际化团队,44.4%的中层管理者不熟悉东道国法律与文化。高质量跨国经营管理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