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多商圈化格局下,不同区域消费需求多样,各商圈既对外吸引不同商圈消费者,又对内凝聚形成本地生活方式。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更新有望填补多商圈之间的间隔,使商圈间的交互不断加强,商业从相对独立逐渐走向渗透融合。这既加剧了商业竞争与合作的难度,也对商业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了解消费者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定位。
一些商业项目定位看似精准,实际效果却不佳,根源在于从自身资源出发,而非消费者价值角度,对消费者的认知常停留在表面。新建项目因缺乏参考只能靠区域现状和趋势假设定位;存量项目虽有数据,但数据不全或未考虑未来,易被动调改。
消费者行为多变,其背后隐藏着未被满足的价值诉求。影响消费者价值诉求的主因是分层与代际更迭,辅因如价值观、兴趣等难以量化,消费数据也难完全反映未来趋势。所以,要结合可量化数据(如年龄、消费偏好等)预设消费者画像,再结合不可量化维度(如地域文化等)定性描述,框定存量与增量范围,进而取舍。
实体商业面对竞争,常聚焦在体量、设计等方面复制超越对手,却弱化了与消费者的紧密度。即便懂了消费者,也可能因自我诊断缺失和资源适配能力不足,导致“想做”与“做到”的差距较大。
内部诊断要关注多方面:一是项目当下问题,像客流量、复购率等变化需高频系统分析;二是供应商合作与资源投入情况,反映对供应商的话语权;三是物业硬件基础是否安全、可改造;四是资源整合能力,能否整合政府支持、孵化品牌等;五是运营与迭代能力,能否不靠降低体验成本提业绩。
外部诊断则要明确与行业的差距:有无独特消费群体;业绩坪效差异;商业内容迭代频次;消费者和供应商评价;经营团队对市场的理解与执行效率。
激烈的存量竞争和外部环境变化,让部分商业项目陷入生存与发展的两难,解决生存问题时如果缺乏发展视角,可能影响长远。很多项目生存问题表现为客流、业绩下降等,若仅靠成本压缩或硬件焕新,会回避项目与消费者、供应商需求脱节的本质,而运营更新能实现断点链接。运营更新的核心是服务本地消费者,基于会员数据组合品牌、业态等,提供品质生活方案。头部运营商已将消费者价值创造全流程纳入运营,而不只是物业管理。
在消费者层面,提升满意度可从易到难:先改善物业硬件与设施;再丰富服务性和配套商业内容;接着提高自身服务人员水平;然后提升品牌商员工专业服务能力;最终洞察需求,提供匹配且超预期的商业空间与内容。
在供应商层面,提升满意度和关注度也有由易至难的路径:先提高存量优势品类业绩与坪效;引入头部品牌完善矩阵;培育新品牌并导入资源;带动弱势品类回归平均水平;提升品牌商员工能力;与供应商共创基于本地消费者差异的业绩增长形态。
城市化与商圈融合不可逆转,消费者变与不变的需求交织并存。商业运营商唯有跳出“复制比拼”的陷阱,建立“由外而内”的认知能力和“由内而外”的迭代体系,才能在生存与发展之间找到动态平衡。商业的终点不是空间与货品,而是人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