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行业不断发展,证券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文化建设日益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2025年以来,证券行业文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行业文化建设正从表面的“形式合规”走向深层的“价值引领”,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证券行业全面展开。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指引和新“国九条”政策推动下,行业文化建设不再局限于标语口号和活动形式,而是深入到公司治理的每一个环节,成为推动证券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
2025年3月21日,中证协发布《证券公司文化建设实践评估指标(2025年修订稿)》,此次修订在保持评估指标体系总体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证券公司文化建设的导向与要求,重点引导行业强化党建引领和政治站位,加强廉洁从业管理,有效防范重大声誉事件,更好发挥行业智库作用,并鼓励开展文化建设国际交流。通过优化评估指标和加分权重,新规旨在推动证券公司全面提升文化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趋势一:深化——从表层到内核的制度化进程
证券行业文化建设正在经历从形式到内核的深刻转变,这一转变在监管政策和行业实践层面均体现明显。
监管层面,制度正成为推动文化落地的核心支撑。 在《证券公司文化建设实践评估指标(2025年修订稿)》中,其修订方向清晰地指向了“硬化”和“内化”。以人员思想建设工作为例为例,一方面,增设了一项党建引领专项加分指标,对推动党组织不断健全完善、发挥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建工作考核等次较好的证券公司予以加分鼓励。同时增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重点关注事项,将党建要求转化为具体、可考核的制度化安排;另一方面,在人员管理上,增设“廉洁从业成为考核晋升的硬指标,明确将廉洁从业作为人员考核或晋升必考察内容的公司方可加分”,使之从道德倡导升级为职业发展的刚性门槛。 这些政策变化表明,证券行业的文化建设正以制度为支撑,从“软要求”迈向“硬约束”,深度嵌入公司治理环节。
部分券商已经在这一趋势中率先布局,红塔证券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党建—文化—业务”闭环体系,以党建引领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打造“红心铸塔”党建品牌作为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引擎,创新搭建“1436”党建工作模式,为党建品牌价值全方位融入经营业务提供了清晰路径和有力保障,将文化建设深度融入公司治理的核心,使红塔证券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营业收入11.89亿元,同比增长15.6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70亿元,同比增长49.25%的亮眼业绩。
东方证券则通过发布《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实施方案》明确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将“五要五不”的要求细化分解为5方面23项具体任务,并确保每项任务责任分明、可衡量评估。这正是在通过制度化的方法,将宏观的文化要求深入触及各部门的日常工作,使文化建设成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趋势二:重塑——从管控到驱动的价值重构
证券行业对文化建设的认知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文化建设不再仅仅是风险控制的工具,更成为驱动业务创新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引擎。这一价值重构的核心,是将文化从后台的合规要求,推向业务前线的价值创造中心。
根据《证券公司文化建设实践评估指标(2025年修订稿)》,在“发挥行业智库作用”加分指标中,修订后的评估指标增设了加分事项。明确对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或研究部门负责人积极正面发声的,予以加分鼓励。这一举措旨在引导证券公司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作为,通过专业研究和服务,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贡献智慧,实现文化建设与业务发展的良性互动。
根据《证券公司2024年度经营情况分析》,证券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直接融资规模保持稳定增长,尤其是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持续加大。行业共识与业务实践均表明,将文化理念融入业务战略,已有效引导券商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入到“专精特新”等国家重点支持领域,文化与业务的协同效应日益凸显。
这一价值重构在具体业务实践中已显现成效。以兴业证券为例,该公司通过将文化建设与业务转型深度融合,在财富管理领域取得显著突破。2025年上半年,取得营业收入54.04亿元,同比增长28.8%;实现归母净利润13.3亿元,同比增长41.24%;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的归母净资产达到608.76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5.29%,兴业证券聚焦做实数字金融和普惠金融大文章,形成“专业、责任、创新、协同”的兴证特色文化,有效户客群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带动了资产管理业务的持续增长。
这种价值重构的深层逻辑在于,证券公司通过文化建设建立起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业务机会。当文化理念真正融入业务全流程,就会形成独特的品牌认知和专业信誉,这种无形资产最终会通过业务增长和市场份额提升体现其商业价值。从管控到驱动的转变,标志着证券行业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文化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规章制度,而是融入业务血脉的价值创造源泉,正通过具体的业务实践,重塑着行业的竞争格局。
趋势三:拓展——从内向到外向的格局打开
证券行业文化建设的视野和格局,正逐步从内部管理的“小循环”,迈向内外联动的“大生态”。这一转变的核心,是文化影响力不再局限于公司内部的合规与风控,而是通过构建更广泛的文化生态和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全面提升行业的软实力和开放度。
《证券公司文化建设实践评估指标(2025年修订稿)》增设了一项加分指标,对推动文化建设国际交流作出贡献的证券公司予以加分鼓励。明确证券公司、外资控股证券公司所属集团公司在境外权威媒体发表文章或接受访谈正面宣传中国资本市场,或参加省部级(含)以上国际交流会议并发声的可获得加分。这一政策导向鼓励证券公司不仅要在国内做好文化建设,更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向世界讲述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故事,展示中国证券行业的专业形象。
除了“走出去”的国际交流,行业文化建设的“拓展”还体现在跨界融合与文化表达形式的多元化上。部分券商正积极将文化建设向外部延伸,例如与高校合作启动“金融文化节”暨“投资者教育进校园”机制。这种“企校合作”的模式,旨在为行业持续培养既懂专业又重实践的生力军,在更早的阶段播下理性投资和合规文化的种子,拓展了文化建设的时空边界。还有一些券商尝试通过“体育+文化”或“科技+文化”等创新形式。例如,通过组织员工与机器人同台主持文化活动,或将体育精神与团队协作、稳健作风等文化内涵巧妙结合,打破了传统文化建设的老套路,赋予了文化新的活力和对外传播的亲和力。
证券行业文化建设的“拓展”趋势,标志着其正从一个内向的管理工具,演变为一个外向的价值载体和沟通桥梁。它通过国际交流、生态构建与跨界融合,提升了单一机构的品牌形象,更塑造中国证券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整体形象与影响力,为行业的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深层的文化基础。
结语:文化引领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当深化、重塑与拓展三大趋势汇聚,2025年后的证券行业文化建设正在开启新的篇章。这不再是一场被动的合规运动,而是一次主动的战略进化——从治理内核的价值重塑,到业务前端的价值创造,再到行业生态的价值共生,文化建设正在成为决定券商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变量。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文化不再是锦上添花的装饰,而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那些能够将文化深度融入公司基因、通过文化驱动业务创新、并借助文化构建生态影响力的券商,必将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占据制高点。
展望前路,证券行业的竞争终将超越单纯的利润指标,进入文化引领发展的新阶段。在这场关乎未来的赛跑中,文化建设不仅是对监管要求的响应,更是对行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当文化真正成为企业的内在追求,中国证券行业必将迎来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