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公交客流下降、营运成本上升、财政补贴收紧,各地城市公交深陷生存危机。据统计,仅2023年有超20家公交公司出现停运、欠薪等负面新闻,在服务好城市居民公共出行的基础上,拓展新盈利点成为地方公交的燃眉之急。纵观地方公交转型升级示范案例,管理智慧化、场景创新化、业务多元化成为地方公交自救行动的必经之路。一是城市公交管理智慧化,多指通过联合第三方软硬件开发公司,推出城乡公交运营调度系统、车辆安全预警系统、乘客电子支付系统等功能平台,实现可视化公交大数据分析系统,实时掌握运营信息,为公交调度、运营管理、线路规划、乘务服务提供科学支撑。二是公交使用场景创新化,在定制公交快速增长的同时,成都、徐州、济南等地以城市公交为载体,广泛探索公交卖菜、公交快递等创新型场景,拓展城市公交车使用边界。
由北京公交集团主导,为市民提供线上预订个性化定制公交线路,乘车一人一座、社区商圈快速直达、安全便捷的公共出行服务,其中通学、通勤、通游等定制公交等广泛覆盖西城、海淀、朝阳、丰台等地区,开辟线路超500条、日发车次超过2000车次。
西安公交联合西安农投集团以退役公交车为载体,将公交车改造为“公交便民驿站”,在市民出行较为集中的地方,于居民下班高峰期售卖鸡蛋、蔬菜、肉类、海鲜等生鲜产品,售完后即刻驶回场站不占用道路资源,有效盘活国有企业存量资产,推进存量资产管理方式创新。三是业务多元化。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公交凭借前期资金优势、人才优势、业务优势,深挖公交装备、场站场景资源潜能,通过向商管物业、新能源、汽车金融等领域布局积极拓展公交产业链,成功打造公司第二利润极。成都集团设立公交场站专业化平台,对公交场站地上、地下空间实施投、建、营一体化综合TOD开发,融入复合商业、居住、社区服务等多元生活场景,推动公交场站城市形象工程和城市更新提质工程进一步融合。如“金沙公交枢纽综合体”产业融合TOD创新试点项目,以“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开放空间”的运作模式,获取第十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地标奖。上述成熟模式在一些城市已经得到成功应用,可以提高公交的服务水平、效率和便捷性,有助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公共交通的智能化进程。然而,不同城市的情况会有所不同,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转型升级模式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