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刘强东在近期内部讲话中明确指出:京东的核心价值在于全力推动中国品牌良性发展,通过提升效率实现品牌主与消费者的共赢。
他以小家电行业为例,强调中国品牌的品质与创新实力——“全世界所有的小家电创新98%都在中国。过去十年只出来戴森一家企业,其他全部都是中国的”,并特别提及美的、海尔等品牌已超越欧美同行。
此外,刘强东还提出“让中国1000个品牌成功”的战略目标,京东正通过国际合规认证、供应链优化等举措助力品牌出海,计划5年内完成布局。在利润分配上,京东坚持让品牌商赚取三分之二利润,打破传统零售挤压品牌利润的模式。
这一理念与德国品牌崛起的底层逻辑不谋而合——真正的品牌强国,必须让制造业和品牌商获得合理利润,才能持续创新,提升全球竞争力。那么,德国品牌是如何从“耻辱印记”转向“全球信赖”的?
品牌污名化与觉醒(1887年前后):耻辱烙印的逆向催化
1887年,英国《商品标记法》如同一记重锤,强制德国产品标注“Made in Germany”,彼时这一标签并非荣耀,而是“低劣仿制品”的代名词。当时的德国企业,多依赖抄袭英法设计,凭借低价在市场中争夺份额,品牌声誉一落千丈,陷入了严重的污名化困境。
但这一歧视性政策,却意外成为德国品牌觉醒的导火索。彼时,德国工业界的觉醒早有理论铺垫。1841年,经济学家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 “踢开梯子”理论,主张经济落后国家通过阶段性贸易保护措施培育国内生产力。这一理论犹如思想火炬,为德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关键的贸易保护理论支撑,成为德国早期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启蒙。
在理论指引下,德国开启系统性变革。到19世纪末,德国品牌的崛起是多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关税同盟构建起统一市场,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高等教育改革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形成坚实的创新储备;1874年《商标法》与1896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制度相继出台,为品牌发展筑牢法律保障。
从被迫标注“德国制造”到将其打造成品质代名词,这一历程印证了:品牌意识的觉醒实则是技术积累、市场成熟与制度完善共同推动的必然产物。
这种“从压力到动力”的品牌进化逻辑,在当代中国企业发展中同样显现。
刘强东强调的“提升效率实现共赢”核心价值,与德国品牌崛起逻辑不谋而合。京东平台凭借强大的供应链效率、精准的数据洞察和透明的规则体系,助力中国品牌跳出低质低价的内卷陷阱,从源头提升产品力与服务力,推动品牌正向发展。
如同当年德国被迫告别仿制,刘强东倡导的“效率革命”,正是当下中国品牌告别“白牌”依赖、追求自主创新与品质升级的内在驱动力。
品牌信任基石构建(1900s-1960s):标准化与隐形冠军的双轨赋能
1917年,德国标准化协会的成立,拉开了品质革命的大幕。其制定的全球首个工业标准体系,广泛覆盖机械精度、安全规范等各个领域,其中约80%的标准被欧盟及全球所采用。
这一体系的建立,使标准成为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品质契约”。以奔驰为例,其将生产流程精细拆解为5000余项标准工序,以近乎严苛的“零缺陷”标准,切实兑现对消费者的品牌承诺,极大地强化了品牌在市场中的可信度。

图源:奔驰官网
京东平台作为重要实践载体,正通过构建“品质契约”助力中国品牌崛起。京东搭建的严格品控体系、优质物流服务与透明评价机制,形成一套“市场信任体系”,为入驻品牌提供塑造“中国标准”的平台支撑,赋能品牌打造高标准、可信赖的产品和服务体验。
在德国,有1300余家隐形冠军企业,大约占全球总数50%。它们宛如隐藏在幕后的巨人,在细分领域建立起坚不可摧的壁垒,拥有不可替代性。
伍尔特(Würth)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成功垄断全球60%高端螺丝市场。双立人自1731年创立以来,始终将刀具锻造视为“钢刃上的艺术”,历经数百年,凭借卓越品质屹立不倒。这些企业大多为家族经营,秉持家族传承的长期主义理念,将品牌价值与产品质量紧密相连。
图源:Würth官网
而京东依托精准流量、用户洞察和供应链能力,扶持细分赛道的中小品牌,帮助它们突破限制,实现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践行“共赢”理念。
品牌价值延伸(1970s-2010s):技术文化与服务生态的协同进化
德国企业中,创始人多具备工程师背景,如西门子、本茨等,这使得“精确主义”深深融入品牌基因。宝马以“终极驾驶机器”(Ultimate Driving Machine)为品牌定位,精准定义性能标杆,将技术创新巧妙转化为消费者心中的品牌信仰。
同时,德国政府主导建立80多个创新集群(如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3%(欧盟最高)。西门子每年研发投入超100亿欧元,凭借持续的技术领先,不断巩固品牌护城河。
德国企业将服务全面纳入品牌价值体系,实现了从产品交付到价值共创的跨越。如MACH4自动化公司凭借多语种24小时技术支持体系,搭建起全球化服务网络;博世提出“科技成就生活之美”,从单纯销售零部件,转变为提供智能交通、工业4.0整体解决方案,重新构建了与客户的关系,将售后服务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品牌价值放大器”。
图源:博世官网
品牌可持续转型(2013年至今):工业4.0与绿色伦理的重塑
在数字化与循环经济浪潮中,德国品牌积极转型,以创新叙事重塑品牌价值。西门子虚拟工厂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生产全流程,实现“零实体试错”,推动品牌价值从“机械可靠”向“智能预见”升级;宝马大力推行零部件再制造,废旧电池回收率超95%;巴斯夫开发生物降解材料,促使品牌从“耐用消费”迈向“责任消费”;蒂森克虏伯氢能炼钢项目,目标2050年实现零碳制造,让“德国制造”从单纯的“德国品质”升华到践行“地球伦理”的高度。
图源:蒂森克虏伯官网
德国政府积极为品牌国际化助力,设立“德国经济之家”全球推广网络,默克尔访华时带队签署19项合作协议,将“德国制造”作为国家名片向世界输出。
同时,德国加入《巴黎公约》后,建立起欧洲最严格的专利保护体系,有力确保品牌技术溢价不被侵蚀,为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保驾护航。
德国品牌将曾经的外部歧视转化为强大的内在品质革命动力,通过标准化建设,为品牌信任打造了坚实的“制度性基础设施”,实现了从被人诟病到备受尊崇的华丽转身。
工程师精神与家族传承的长期主义深度融合,使得技术创新源源不断地沉淀为品牌核心资产,赋予品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持久的生命力。
德国企业将售后服务从边缘地带推向品牌核心,使其成为“品牌价值放大器”,通过构建全方位服务生态,实现与客户的终身绑定,培育了稳固的客户群体。
德国政府通过教育双轨制、研发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品牌全球化提供了系统性支持,形成国家与企业协同推进品牌发展的强大合力。
如今,贴有“德国制造”标签的产品,往往能获得近一倍的溢价,这一现象充分印证了德国品牌已从单纯的“功能标识”,成功升维为全球消费者心目中的“品质图腾”。
正如刘强东所言,“如果国家靠垃圾货、白菜货,经济永远不可能好”。德国制造用百年时间证明,品牌崛起的关键在于“让好产品自己说话”。
如今,中国品牌正站在同样的历史节点,能否复制德国奇迹?答案或许就在京东的“1000个品牌计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