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过去三年全球疫情形势的发展和地缘政治冲突的不断升级,全球的消费步伐逐渐放缓。2020年,跨国贸易投资下跌了35%,从1.5万亿美元降至1万亿美元,我国的出口依存度也从2008年的31%降至2021年的19%。2020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未来随着中等收入人群的进一步增加,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内需将毫无疑问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因此,近年来外贸企业“掉头”开拓国内市场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出海企业期待在国内市场快速实现“品牌破圈”。
然而,出海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品牌破圈之路是否顺畅呢?
根据和君新国货实战营销研究中心多年来实操“出海企业回归国内市场”的咨询案例发现,出海企业的回归之路至少面临三大挑战:
出海企业多年来聚焦自己的海外目标市场,大多擅长对欧美或日韩等市场的开拓和维护,但海外市场的需求一定等同于国内吗?适合海外市场的产品、服务和营销模式,国内的用户就一定会买单吗?对于国内市场的小镇青年、Z世代、精致妈妈、银发族,出海企业愿意锁定目标人群,深入去理解和洞察他们的需求,围绕他们的偏好去开发产品,并进行市场打法的一系列规划吗?还是仅仅只知道这些人群的新名词?
出海企业的共性核心竞争力,就是在制造端的优势和经验。不管是对品质的把控、工艺的提升,还是对工厂、设备的硬件投入,往往都做的比较优秀,这是我们能够成为世界工厂的核心因素。然而,大部分出海企业可能拥有数量众多的工厂和制造端的人才,却连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和营销职能都不够健全,更不用说对于开拓国内市场的布局和营销上的准备。
出海企业多年来习惯了服务大客户,在to B端拥有丰富的合作经验。很多外贸企业的成长可能主要就是伴随一、两个核心客户的大订单。然而,要敲开国内市场的大门,to C的转型几乎是必然,C端市场的拓展,对于出海企业的现状来说,无论是从市场端的产品、用户锁定、渠道、品牌推广,还是到内部的研发、营销团队、组织配套和投入资源,再到人员观念的转换,都是莫大的挑战!
既然挑战如此艰巨,到底该如何破圈呢?
和君新国货实战营销研究中心将以深入操盘了两年、已经三度合作的XY集团为例,全盘揭秘出海外贸企业成功在国内市场品牌破圈的方法论和一线实战经验。
和君新国货实战营销中心聚焦中华老字号的复兴、传统消费品牌的焕新以及出海/制造国货企业的创新,以实战高效的风格,多年来始终致力于破解国货营销和品牌成长的密码,成就更多的国货之光。本次合作的XY集团,是全球最大综合性水产集团玛鲁哈日鲁在中国区的核心加工制造合作伙伴,经过28年的出口经验,已经初步形成食品加工、生物制造、食品内外贸销售一体的产业链条布局。在大环境的冲击和影响下,XY集团下定决心试水和转战国内市场。项目伊始,面临诸多痛点:
XY集团多年沉淀的各项制造优势是否可以转化成品牌的核心优势,在国内全新的市场竞争中形成核心竞争力?
针对国内市场和国内消费者,原有产品线是否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企业认为的高品质、真材实料的产品,能否成为消费者眼中的“好”产品,让他们乐于买单?
企业在国内市场的营销布局几乎一片空白,线上、线下的渠道如何快速破局?能打硬仗的营销团队如何快速组建?
有限的传播资源如何用在刀刃上,在开局之年就实现品效合一,快速建立信心?
……
每一个痛点都是难解之题!
期待这个实战案例,能够为更多面临困惑的出海品牌在转型之路上带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