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产城原创】在“产业对接”的新阶段,高品质的“营商环境”该如何营造?
来源:产城发展事业部 | 作者:和君咨询合伙人 翟战平 | 发布时间: 2021-08-10 | 1568 次浏览 | 分享到:

【内容提要】近期,有关“南北经济差距”的话题受到各方热议。本文从这一现象出发,分析了其背后所揭示的产业规律——产业转移从“群时代”转向“链时代”,产业发展从“产业承接”转向“产业对接”。并提出对一个地区而言,营造高品质的营商环境是实现“产业对接”的最有力抓手。也剖析了营商环境营造的关键在“内”而不仅在“外”,最后提出了一个地区或城市营造高品质营商环境的策略要点。以期对新时期一个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以及营商环境营造提供思路。



No.1背景

南北经济差距成热点,这一现象背后揭示了怎样的产业发展规律?


南北经济差距成热点

每逢岁末年初,都是经济大盘点的热点时刻。今年的话题与往年的回乡笔记热有所不同,南北经济差距成为了多方热议的话题。针对这一现象,有探讨原因的,有出对策的,一时间“民间国务院”话题热度不减。从“投资不过山海关”延伸到“投资不出南宋界”,从地理因素到人文环境等等,不一而足。南北分化,北方经济放缓,似乎成了各方讨论的基点和共识。

 

南北经济差距,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果,还是因?

翻看朋友圈中各方的观点,我认为,绝大多数的探讨可能都搞错了因果。如果把南北经济差距真的当成一个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来看的话,由此而给出的解决方案可能最终是徒劳的。因为,在我看来,南北经济差距拉大,本就是中国对外参与经济全球化(以沿海加工贸易集群为切入点主动参与到“客场全球化”进程中)与对内深化改革(改革原有计划经济对市场不该有的诸多束缚)双重因素发挥作用而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南北经济差距拉大,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结果,而不是改革开放导致的问题!

 

现象背后的真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才是真问题

仔细分析南北经济差距这一现象,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也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国家区域发展整体角度看,正在形成由“扩散规律”所支配的“东中一体”的新格局,由于资源禀赋和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不同,南北经济出现了经济时差,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南北分化并且分化程度在加深,范围上也在蔓延扩大的现象。


透过这一现象,我们应该看到背后的真问题——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经日益突出。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原来由加工贸易切入的客场全球化”遭遇到疫情等因素导致的“逆全球化”冲击,其发展节奏正在放缓,致使率先开放的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进行产业梯度转移的动力在减弱,而且在中美贸易冲突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东南亚地区正在成为中国中西部内陆地区强有力的竞争者;另一方面,中国倡导的以“一带一路”为牵引的主场全球化”,还尚需时日来产生真正的经济带动力。而上述两方面在区域经济层面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导致生产要素比较优势较差、产业链对接平台匮乏的北方地区,越来越被边缘化。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南北经济差距问题,还需要站在更宏观的视野来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一方面,需要站在新一轮主场全球化的背景下来审视东部和西部各自的基因、条件与优势,找准区域经济大格局中自身的位置,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独特定位;另一方面,要以产业对接的思维,针对自身在区域产业链协作中有比较优势的环节,着力打造以相关优势环节为核心的相关产业生态,夯实产业发展基底和质量。这样才能真正让南方发挥南方的优势,北方发挥北方的潜力,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发展平衡和产业发展充分的问题。


No.2剖析

区域的产业转移与发展进入新街:从“产业承接”到“产业对接”


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背后:区域产业转移及发展进入新阶段

其实,要想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还需要充分理解当下以及今后产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规律,只有充分认识到产业发展新阶段的规律和特点,才能因势利导地去解决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

从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前四十年我们可以称作“客场全球化”时代。这一时期,中国以加工贸易产业集群为切入点,一点点深入的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由此对中国的区域空间布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沿海地区由南向北次第推进,由沿海向沿江纵向推进。因为港口和水运条件的不同,南方与北方经济在对接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经济时差。如果仔细分析这一时期的产业发展特征的话,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阶段是以生产加工集群的大规模落地为主要特征。我们不妨将这种方式称为以产业集群发展为核心的“群时代”

而今后四十年,我们可以发现,在新冠疫情以及“逆全球化”因素的干扰下,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方式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新冠疫情让中国正式开始了主动全球化的新征程,我们不妨将这种以超大规模市场为依托,以主动开放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称为“主场全球化”时代。在这一新时代,产业发展的规律将从产业集群为主导的“群时代”走向产业链协作为主导因素、由高级生产要素集聚所推动的“链时代”。在链时代,产业不再是简单的承接,而会变成产业对接。从承接到对接,一字之差,内涵却大不同。要想做产业对接,就需要明确自身条件,形成自身优势产业链环节,用自己的优势环节和别人的优势产业环节去对接与协同,形成强强协同、互利共赢的新格局。这样的产业发展特征同样会对区域空间格局带来深远的影响,而这一次与上一次沿海向沿江次第拓展有所不同,产业落地将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依托,呈现板块化布局,而这一空间影响现在才刚刚出现苗头。南方地区因为生产要素密度高、产业链基础好,产业链协作与区域协同已经在快速展开;而大多数北方地区还没有回过神来,但这绝不意味着北方地区就缺少机会。在我看来,当产业到了必须突破“卡脖子”阶段后,北方原来具有的很多被忽视的潜力将非常有条件得到最大程度的激活(那么多的科研院所、装备制造的大国重器的基础研发和基础制造依然在北方地区),只不过,相比于南方而言,北方地区的产业链梳理和区域协同多数还停留在“概念”上,还远没有落到实处。如果做个形象的比喻来讲的话,南方经济像小轿车,起步快,速度快但吨位小;而北方经济像大卡车,起步慢,速度也不快,但吨位大,动能大。


No.3洞察

在“产业对接”的新阶段,高品质营商环境成关键抓手,而其营造不仅仅在“外”,更在于“内”


产业对接新时代,高品质营商环境将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当区域的产业发展从强调产业集群规模化落地的“产业承接”时代到了强调产业链协作与价值链协同的“产业对接”时代后,一个地区发展产业硬实力的手段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对于北方诸多经济后发地区而言,原来简单的招商引资引资金、落项目的方式可能作用越来越有限。这时候,就要符合产业对接时代的客观要求,有全新的打法来应对。在我看来,产业对接时代,最有效的办法是从营商环境营造入手,真正营造适合产业链落地和上下游企业共享的优质营商环境

当然,这时候的营商环境,其内涵已经远不是做好服务、把服务送上门,让企业少跑腿那么简单了,而应该要涵盖到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即我一直提的产业发展的“阳光雨露”,所能涵盖的方方面面,都是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的内涵


营商环境营造的关键,不仅在“外”,更在“内”

提起营商环境,通常的反应都是如何为外来客商、外部增量产业以及外部高素质人才做好服务,要打造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这没错,但我想说的是,对于产业对接时代的营商环境营造而言,不仅是对“外”做好服务的事情,更意味着对内部开放和对内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某种程度上,“对内服务”的事情比“对外服务”的事情更关键。这里所说的由“对外服务”转向“对内服务”,有三个方面的涵义:第一是指企业服务方面,不仅要对“姑爷”好,更要对“儿子”好。很多地方的营商环境对外来的客商和企业有着各种优惠措施,因为能够带来增量的产值和增量的税收,而对本地企业更多是用“管理”的思维,而不是“服务”的思维。第二是指产业服务方面,不仅要对招商引资的外部产业给优惠出政策,更应该针对本土已有产业梳理产业链,理清产业链的痛点、难点与堵点,针对性出台滴灌式的优惠政策,针对产业链优势环节建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本地产业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第三是指人才服务方面,不仅要重视外地落户人才,更要理顺北土人才培训和服务体系。一般来说,吸引外地人才落户,靠的是城市的硬实力;而本土人才的优化提升,靠的是城市的“软实力”。如果能让本地人才更好地创业、更好地工作以及更好地生活,反过来也会吸引外来人才落户。


No.4策略

“高品质营商环境”营造的策略要点:搭好“两个生态”,做好“降成本&优服务”两篇文章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区域经济和国内外产业转移进入到“链时代”后,营造高品质的营商环境,对促进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转向“产业对接”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从具体的营造策略上来讲,结合我做战略咨询的一些切身体会,我认为高品质的营商环境的营造策略,具体要从降低要素成本和改善政府服务方式来个方面着手。可以概括为搭好“两个生态”、做好“两篇文章”:

 

搭好“两个生态”——产业链创新生态与综合服务生态

所谓产业链创新生态,就是对本地的产业资源进行盘存梳理、对本地的产业发展基因进行深入剖析,对本地已形成的产业在区域产业布局的大结构中的地位进行深入研判,在此基础上,找到适合当地的产业链优势环节和相应的产业定位及具体的发展策略。并以此为核,构建相应的产业链创新生态。其根本目标就是将招商引资从“加法”变成“乘法”(关于加法和乘法,在招商引资篇中有详细论述)。

所谓“综合服务生态”,是指改善政府的服务方式,从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不断拓宽准入范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等方面形成对企业、产业和个人的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生态。其中,针人才的服务,在如今知识经济引领的时代,显得越来越重要。

 

做好两篇文章——“降成本”&“优服务”

对于高品质的营商环境营造而言,在做好上述两大生态体系的基础上,还要做好“降成本”&“优服务”两篇文章:

一方面,要用多重手段,降低政府在为企业、为产业、为社会服务时的制度成本,尤其是在政府审批过程中的相应时间成本。降成本最容易见效果也最难的是简政放权。在企业看来,真正的放权,是把影响企业办事效率的重要审批事项下放或者取消;还有很多事项的审批流程是串联的,为了办成事要跑五六个部门等等。

另一方面要从服务产业、服务企业以及服务人才的三方面,全面优化政府服务方式和城市服务配套能力建设。通过服务产生信任,从而让产业、企业和人才从认识、到了解最后到离不开。


十问区域高质量发展系列文章缘起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中国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央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这一系列大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正在从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高速度发展阶段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指引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由此带来区域和城市发展大环境的巨变。一时间,有关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系列话题成为了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从合肥的豪赌、重庆的崛起、成都西安等网红城市一夜爆红,到大湾区、长三角、西三角等区域竞合,再到自贸区、自贸港、国家级新区和千亿园区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一系列喧嚣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有关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诸多领域(产、城、园)存在着思想混乱、理念碰撞与施政方略杂乱——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带来城市发展战略地图和坐标系的改变,产业发展阶段的演进导致区域产业发展策略的根本性颠覆,城市化发展阶段的深化致使城市化发展理念和体系的深刻变迁。


对一个区域或者城市来讲,要想突破自身发展困局、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就需要有真正能穿越迷雾、廓清方向、明晰理念、明确行动的战略咨询作为指引。理论不如一个清晰的行动纲领。于是就有了结合多年区域战略咨询实践推出“区域高质量发展系列文章”的构想。按照初步构想,此系列文章会以“十问区域高质量发展”为题,计划涵盖战略理念层面的五个方面——区域定位、产业发展、城市开发、园区战略、施政举措等五大方面以及具体实操层面的五大重点——招商引资模式、对外开放政策、对内改革举措、营商环境构建、城市运营策略。(当然,该系列文章可能不限于以上提到的方面,会根据写作的推进做调整。)

十问区域高质量发展系列文章框架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快速访问)


一问:双循环”背景下,一个城市如何做出高质量的发展定位?

二问:新发展格局下,招商引资该怎么干?

三问:新经济浪潮下,区域高新型产业发展该如何破局?

四问:在“产业大争”的大潮中,中国式产业集群怎么“强根固本”?

五问:在区域发展的“圈群”时代,城市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六问:在“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下,城市的“开放牌”该怎么打?

七问:在“自贸区&自贸港”的背景下,园区经济如何实现战略升级?

八问:在“美好生活向往”的指引下,一个地区的“消费经济”如何激活?

九问:在“产业对接”的新阶段,高品质的“营商环境”该如何营造?

十问:数字经济时代,一个地区的“数字赋能”战略如何推进?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