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产城原创】产城综合运营商如何切入新科技?
来源:和君产城发展事业部 | 作者:和君资深合伙人,和君产城发展事业部主任 彭锐博士 | 发布时间: 2021-08-10 | 1300 次浏览 | 分享到: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被决策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去年岁末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首次把“坚持创新驱动”专门用整个章节,在“十四五”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后进行了重点阐述,首次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十四五”甚至更长时期各级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必须高度重视的关键领域。“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轮央企的“十四五”规划都纷纷把科创战略放在了重要位置,“无科创,不战略”。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地方城投等产城综合运营商当下面临的问题不是该不该实施科创战略,而是如何实施科创战略。

相对于央企,过去以地方城市建设和运营等传统业务为主的政府城建类平台公司在转型产城综合运营商的过程中,科技基因近乎为零,从人才到业务,几乎与硬科技无缘,如此基础,拥抱新科技确实不易,选好拥抱新科技的切入点首当其冲。

五大切入点,你值得拥有!


切入点一:智慧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


智慧城市与新基建高度关联,是各地的建设热点。它既可以分为感知层、通讯层、数据层、应用层,也可以分为硬件设施(新基建)和软件层面的建设。当然,除了建设,后期的运营更加长期,也是智慧城市能够真正发生作用的关键。由于在区域运营和投资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再加上数据的敏感属性,地方平台公司虽然在专业能力上欠缺,但往往都会成为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主体,而且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也开始把新基建产生的相关资产如IDC、IOC、智慧管网、智慧路灯等注入或授权平台公司管理,甚至把数据资产也放在了平台公司手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平台公司选择与数字化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

目前,智慧城市业务仍然属于典型的公益性业务,市场化的盈利模式整体不成熟。从短期看,产城综合运营商进入该业务除了通过ToG业务获取建设和运营基础管理费外,收入寥寥。虽然现实很骨干,但是理想的确很性感,无论是城市治理能力(G端业务)、城市服务能力(B端和C端),还是城市产业发展能力(B端),大量新的应用都要以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由此沉淀的数据为基础,当前是城市智能化应用大爆发的前夜,基础技术已经成熟,欠缺的是应用创新,如果产城综合运营商能够控制短期现金流支出,在尽可能争取政府和相关补贴资金的情况下,把智慧城市与相关数字产业的应用场景建设,园区建设和产业投资相结合,招育并用,完全能走出一条数字赋能本地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自身也能够找到数据变现的盈利模式。


切入点二:本地大数据的治理平台


如前所述,产城综合运营商在取得当地智慧城市运营权后,很容易进一步取得地方政府对本地各类数据资产(无论是政务数据还是产业数据)的管理授权。地方分散化的数据要集中并能有效使用,需要对条块分割,格式不一的数据进行处理、清洗,形成有效数据,更重要的是,由于涉及大量的个人隐私和公共安全,这些数据在投入商用前,还需要进行数据的隐名化处理,这些都属于数据治理的范畴。作为具有公共性的服务,平台公司转型而来的产城综合运营商天然是承担这一业务的最佳选择。

妥善的治理是数据资产化的前提,通过数据治理平台的建设,产城综合运营商未来可以通过为各类数字应用型公司提供数据调用服务获取收益,也可以参与数据资产的交易,掘金数字时代。


切入点三:依托本地优势平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如果说2018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还是前序的话,科创板的推出效应彻底点燃了科研人员通过技术成果转化发财致富的热情,在国家引导、资本青睐、企业瞩目等多种利好共同推动下,中国的产业发展正在从工程师红利向科学家红利逐步转型。创新驱动替代投资驱动和资源驱动,将使技术和人才等高端要素资源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大增,必然导致产业布局的重构。这对于在新一轮“产业竞赛”中苦战的地方政府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新一轮的科学城、产业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已经风起云涌,产城综合运营商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已经进入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中来。

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过去与产城综合运营商的业务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何况基础研究学科众多,产业技术更是五花八门,产城综合运营商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往往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口之感。从我们的行业观察和咨询经验看,产城综合运营商无需自己下场介入到研发和技术产业化的具体专业化运作中,而是主要发力在具有公共性、平台性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营造上。我国的技术成果转化效率较低,主要问题其实是在转化过程中有很多痛点、堵点亟待解决,例如,科学家与转化主体实体企业的合作信任及交易结构问题,需要一个“产业支付宝”来弥合分歧撮合交易,这恰恰是转化平台可以胜任的。又如,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在产品中试、检测检验和市场推广(首个成功应用案例对于创新型的综合解决方案类产品和服务尤为重要)等都有很多困难需要产城综合运营商通过平台化服务整合资源来解决。总之,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运营商,产城综合运营商可以在很多共性问题上提供平台化服务,推动科技成果与本地优势产业更为紧密的结合,更加高效的转化,推动本地产业的创新发展。自己不用亲自做科创,但是可以服务科创。


切入点四:通过产业投资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城投到产投甚至发展类金融服务,以更好扶植本地产业发展是政府平台公司转型的主要方向。在创业板实施注册制和科创板火爆发行的资本春风下,产城综合运营商加大产业投资,通过产业投资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谓顺理成章。一方面,可以配合资本招商,助力本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招引;另一方面,也能够推动被投资企业与本地主导产业的合作,实现多方共赢。

产业投资风险高收益大,对政府平台公司的能力要求很高,即使是张江高科这样的标杆企业也很少直投,更多是引入专业投资机构进行合作,通过产业基金进行投资,这既可以引入专业能力控制投资风险,同时也规避了国有企业在投资决策和投资追责方面的短板。在自身积累了较丰富的产业投资、资本运作经验后,产城综合运营商可以进一步通过产融互动,利用被投资的上市主体,进行产业整合,如此,则公司已经进入专业产投和金控业务领域,属于新的业务转型了无论如何,产业投资都是政府平台公司拥抱新科技的一条“捷径”。


切入点五:围绕本地数据和产业打造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


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日益普遍,这些新科技在金融的工具创新、风险管理、信用管理、交易管理、支付控制等方面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产城综合运营商在所在区域具备明显的数据优势,无论是产业数据还是消费数据,对于本地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都具有重大价值。

当前,个人消费端数据已经大量运用于金融科技领域,相对于阿里(蚂蚁金服)、腾讯甚至电信运营商,产城综合运营商在这方面切入优势并不明显,产城综合运营商最好的发力点在于产业互联网领域。他们可以通过政府授权获取工商、税务、能源、供应链等领域的大量政府端数据,同时自己的产业载体和服务平台每天可以实时采集大量产业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有效建模分析和应用,可以在普惠民生金融,中小企业助贷,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弥补传统金融机构风控成本高,贷后管理难的业务痛点,成功实现以金融科技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


如何保障成功切入?


知易行难,五大切入点虽好,但并不容易,无论从哪一个或多个切入点进入科创领域,产城综合运营商首先需要具备数据资产的运作能力和科创资源整合能力这两大能力才能够成功。这意味着,一方面产城综合运营商需要优化自身的人才结构,储备一定的科技型人才,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的创新机制体制(如混改),为这样的人才提供更好的工作创业条件,在传统的资源驱动基础上逐步形成人才驱动的企业发展动力机制。

没有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是难以持久的,产城综合运营商拥抱新科技需要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商业模式。基于本地资源和政策优势建立区域平台化的商业模式更符合政府平台公司的特点,例如基于数据智能的产业赋能平台,服务区域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和面向科创产业的资本运作平台等,这些平台模式可以兼顾功能性和盈利性,一举两得。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