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入点二:本地大数据的治理平台
如前所述,产城综合运营商在取得当地智慧城市运营权后,很容易进一步取得地方政府对本地各类数据资产(无论是政务数据还是产业数据)的管理授权。地方分散化的数据要集中并能有效使用,需要对条块分割,格式不一的数据进行处理、清洗,形成有效数据,更重要的是,由于涉及大量的个人隐私和公共安全,这些数据在投入商用前,还需要进行数据的隐名化处理,这些都属于数据治理的范畴。作为具有公共性的服务,平台公司转型而来的产城综合运营商天然是承担这一业务的最佳选择。
妥善的治理是数据资产化的前提,通过数据治理平台的建设,产城综合运营商未来可以通过为各类数字应用型公司提供数据调用服务获取收益,也可以参与数据资产的交易,掘金数字时代。
如果说2018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还是前序的话,科创板的推出效应彻底点燃了科研人员通过技术成果转化发财致富的热情,在国家引导、资本青睐、企业瞩目等多种利好共同推动下,中国的产业发展正在从工程师红利向科学家红利逐步转型。创新驱动替代投资驱动和资源驱动,将使技术和人才等高端要素资源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大增,必然导致产业布局的重构。这对于在新一轮“产业竞赛”中苦战的地方政府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新一轮的科学城、产业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已经风起云涌,产城综合运营商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已经进入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中来。
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过去与产城综合运营商的业务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何况基础研究学科众多,产业技术更是五花八门,产城综合运营商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往往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口之感。从我们的行业观察和咨询经验看,产城综合运营商无需自己下场介入到研发和技术产业化的具体专业化运作中,而是主要发力在具有公共性、平台性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营造上。我国的技术成果转化效率较低,主要问题其实是在转化过程中有很多痛点、堵点亟待解决,例如,科学家与转化主体实体企业的合作信任及交易结构问题,需要一个“产业支付宝”来弥合分歧撮合交易,这恰恰是转化平台可以胜任的。又如,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在产品中试、检测检验和市场推广(首个成功应用案例对于创新型的综合解决方案类产品和服务尤为重要)等都有很多困难需要产城综合运营商通过平台化服务整合资源来解决。总之,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运营商,产城综合运营商可以在很多共性问题上提供平台化服务,推动科技成果与本地优势产业更为紧密的结合,更加高效的转化,推动本地产业的创新发展。自己不用亲自做科创,但是可以服务科创。
从城投到产投甚至发展类金融服务,以更好扶植本地产业发展是政府平台公司转型的主要方向。在创业板实施注册制和科创板火爆发行的资本春风下,产城综合运营商加大产业投资,通过产业投资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谓顺理成章。一方面,可以配合资本招商,助力本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招引;另一方面,也能够推动被投资企业与本地主导产业的合作,实现多方共赢。
产业投资风险高收益大,对政府平台公司的能力要求很高,即使是张江高科这样的标杆企业也很少直投,更多是引入专业投资机构进行合作,通过产业基金进行投资,这既可以引入专业能力控制投资风险,同时也规避了国有企业在投资决策和投资追责方面的短板。在自身积累了较丰富的产业投资、资本运作经验后,产城综合运营商可以进一步通过产融互动,利用被投资的上市主体,进行产业整合,如此,则公司已经进入专业产投和金控业务领域,属于新的业务转型了。无论如何,产业投资都是政府平台公司拥抱新科技的一条“捷径”。
切入点五:围绕本地数据和产业打造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
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日益普遍,这些新科技在金融的工具创新、风险管理、信用管理、交易管理、支付控制等方面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产城综合运营商在所在区域具备明显的数据优势,无论是产业数据还是消费数据,对于本地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都具有重大价值。
当前,个人消费端数据已经大量运用于金融科技领域,相对于阿里(蚂蚁金服)、腾讯甚至电信运营商,产城综合运营商在这方面切入优势并不明显,产城综合运营商最好的发力点在于产业互联网领域。他们可以通过政府授权获取工商、税务、能源、供应链等领域的大量政府端数据,同时自己的产业载体和服务平台每天可以实时采集大量产业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有效建模分析和应用,可以在普惠民生金融,中小企业助贷,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弥补传统金融机构风控成本高,贷后管理难的业务痛点,成功实现以金融科技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
知易行难,五大切入点虽好,但并不容易,无论从哪一个或多个切入点进入科创领域,产城综合运营商首先需要具备数据资产的运作能力和科创资源整合能力这两大能力才能够成功。这意味着,一方面产城综合运营商需要优化自身的人才结构,储备一定的科技型人才,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的创新机制体制(如混改),为这样的人才提供更好的工作创业条件,在传统的资源驱动基础上逐步形成人才驱动的企业发展动力机制。
没有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是难以持久的,产城综合运营商拥抱新科技需要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商业模式。基于本地资源和政策优势建立区域平台化的商业模式更符合政府平台公司的特点,例如基于数据智能的产业赋能平台,服务区域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和面向科创产业的资本运作平台等,这些平台模式可以兼顾功能性和盈利性,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