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下,以“自贸港&自贸区”为引领的改革开放新征程中,以经开区、高新区、保税区和经济特区为代表的”老四区“亟需与时俱进,向以国家级新区、自主创新区、自贸区和综合改革配套示范区升级。本文通过对新时期产业发展已经从”群时代“向”链时代“迈进、产城发展逻辑从”产-城-人“向”人-城-产“转换的分析,提出园区经济与城区经济深度融合,是一个城市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并结合笔者多年区域战略咨询的实践与体会,提出新时期园区经济实现战略升级的四大关键策略,以期诸多园区经济和产业载体的战略升级与创新发展有所启迪。
No.1背景
全面开放新格局下,园区经济亟需与时俱进
海南自贸港,中国改革开放新的里程碑
回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如果说1980年设立的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个里程碑的话,2020年出炉的海南自贸港建设,堪称是中国全面开放的又一个关键性的里程碑。
2018年9月,海南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印发;2020年6月,自贸港蓝图出炉。数据显示,迄今为止,我国已经设立三批共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 “1+3+7”试点格局。至此,以自贸港&自贸区为引领的全面开放格局正式成型。
链接:自贸区和自贸港一字之差,涵义却大不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称,自贸试验区的功能定位主要是改革开放“试验田”,旨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自贸港的重点不在于可复制可推广,而是强调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与自贸试验区相比开放领域更广,开放程度也更高。
园区经济亟需与时俱进
站在园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全面开放时期与改革开放前四十年的发展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前四十年,以蛇口开发区为最先试点,后来延展到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再后来拓展到中西部重要城市的保税区、开发区和高新区,都是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时代,以加工贸易集群为特征的产业集聚基础上高速发展起来的。
今后全面开放的四十年,伴随着新一轮信息经济和创新产业浪潮的发展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的发生,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和形式都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全球产业从注重产业转移、以产业集群发展为主导的“群时代”,正在快速转向注重产业价值链接、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稳定与安全为主导的“链时代”。
因此,我们所熟悉的园区载体——保税区、经开区、高新区等,都需要树立新理念、建立新模式、实施新策略、规划新形态,才能真正适应新的全面开放时代的要求。
No.2背景
产业发展模式变革引起园区形态变革
产业发展模式变革:从“群时代”走向“链时代”
正如前文所述,2020年新冠疫情,可以称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分水岭”——在此之前,经济全球化以产业分工和效率为先的引导下加速发展,国际产业转移也以加工贸易集群为主导在全球发展中国家次第推进。在此之后,由于贸易保护主义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影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已经呈现出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逆全球化趋势。可以想见,疫情后各国都会从供应链安全角度进行供应链的调整,这无疑会对现有的全球生产网络产生巨大的冲击,国际产业转移将由此进入到新的阶段。
在上一阶段,国际产业发展的模式,是以大规模生产制造的全球转移为主要特征、以跨国公司为主导推动的产业集群发展形式。我们不妨将这种以产业承接为主、以加工贸易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的模式称为产业发展的“群时代”。
时至今日,我们不难发展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转变的条件下,原来这种以产业承接为主导进行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的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了。首先,因为中国高效的世界工厂的供给能力影响很快进入到“基本商品产能过剩、高端服务产品有效不足”阶段,全球制造业开始进入到以创意引领、高度注重品质和服务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会加速“产品”型产业形态向“产品+服务”型产业形态转换。其次,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呈现出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趋势,必将会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连接强度,产业链上下游的双向交流和全面管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关注点。再者,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呈现出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进化的趋势,数字技术向实体经济的渗透不断加强,这一趋势使得产业发展开始从产业链管理走向价值链管理,价值链对接以及创新网络的构建,已经成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正是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到今后的产业发展模式,将会进入注重产业价值链接、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稳定与安全为主导的“链时代”。
园区形态升级:从“老四区”到“新四区”
以园区经济的视角来看,各类不同性质的产业园区可以看作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承接最重要的载体。前四十年发展起来的绝大多数产业载体,都是以大规模、多层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为主导形成的。通常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海关监管区和经济特区,我们不妨将之称为“老四区”。
在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和注重产业链对接的新发展阶段,“老四区”将有可能向“新四区”转变——以产业承接为主体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向注重综合化经济发展的国家级新区提升;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主体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因为自主创新功能的强化,正在升级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商品保税为导向的保税区正在向贸易服务便利化程度更高的自贸区升级;传统的经济改革为主体的经济特区正在向注重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全方面发展和全方位改革实验的综改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提升。
可以预见,在以全面改革为引领的今后四十年,园区经济的形态会以“新四区”的形态为主体。原有的“老四区”都将面临着从思想观念到发展策略和模式,再到体制机制等多个层面的变革,才能真正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No.3洞察
园区经济与城区经济的深度融合,是产业载体实现升级的必然要求
从“产-城-人”模式走向“人-城-产”模式
仔细分析“老四区”和“新四区”的差别,不难发现,表面上看到的是——产业档次有差别(生产性服务业等高端产业主导vs加工制造等中低端产业主导);园区建筑形态有差别(写字楼研发楼VS标准厂房加工车间);产业人群(白领VS打工者)有差别。但背后的本质是园区经济和城区经济融合发展与融合模式(产城发展逻辑)上的不同——
“老四区”背后的产城发展逻辑是“产-城-人”逻辑。即: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引规模大、产值高的项目来做大园区的产值。再通过大规模的居住区建设,为产业人口提供必要的落脚空间,最后形成以产业功能带动城市人口扩张的模式。这种产城发展逻辑着眼点通常是既有产业,并不能关注到新产业的培育,并不利于高能级产业的成长与发展,最后也会因为核心动力的缺失,城市最终只留下了产业带来的普通人群,高端人才很容易流失。最终影响到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比较而言,“新四区”的发展更加强调高质量的产业发展和高素质的人口集聚,其背后的产城发展逻辑是“人-城-产”模式。即:首先关注高素质创新创业人群的需求,充分考虑以人为中心的生活需求、娱乐需求、学习需求、成长需求等,通过筑巢引凤、以城市环境聚人的方式,为创新创业人群提供高品质工作环境,营造产业创新生态,以此“引孵培壮”高质量产业,从而实现产业升级与城市升值的协同性发展。
园区经济与城区经济深度融合,是产业载体升级的必然要求
对“新四区”而言,要实现园区经济和城区经济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园区经济呈现更多城市经济的特点——不管是产业形态的高级化,还是产业人群的高端化,都要求园区经济更加关注对人的综合服务;另一方面,城区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也需要高端产业环节——研发、创新、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高端服务业来支撑。也就是说,在全面开放背景下,要实现产业载体的战略升级,就必须从规划发展之初,就让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同步发展,让园区经济和城区经济深度融合,这也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No.4策略
园区经济实现战略升级的“四大策略”:“创新创业引领+产业生态为本+共享平台驱动+功能载体支撑”
从具体策略上来讲,要让“老四区”升级为“新四区”,要让园区经济与城区经济融合式发展,需要坚持以下四项原则和策略:
策略一:坚持创新创业引领。
高质量的产业聚集离不开创新生态的营造。要实现园区产业从产业集群的“群时代”向产业链集群的“链时代”升级,就必须构筑与本地产业链优势环节相适应的创新生态和创业环境,从主题双创人群的综合需求出发,打通主题产业相对应的创新链,以开放一体的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优势环节的集聚,从而形成新的产业链紧密合作的高质量产业集群。
策略二:产业生态营造为本。
在全面开放的格局下,任何一个地方的产业集群都不可能单独封闭起来发展。要使当地的产业载体获得发展,就必须将本土产业融入到区域产业发展的大格局中,以本地的产业资源、人才资源和创新资源为依托,构筑开放的产业创新生态。
策略三:搭建共享平台来驱动高质量产业聚集。
新型的园区经济都需要高水平的产业服务来推动。要营造高水平的产业服务,就需要政府发挥产业环境营造主体的引导性作用。通过政策支持和生态营造两方面来搭建能为特定产业链环节服务的公共服务共享平台。通过共享平台的方式为产业聚集提供支撑。
策略四:建设多功能复合的产业载体做支撑。
最后,新型园区经济需要高质量的产业载体来做支撑。所谓高质量的产业载体,就是将园区经济和城区经济高度复合的产业载体。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人-城-产”逻辑推动的“新四区”。
十问区域高质量发展系列文章框架
一问:双循环”背景下,一个城市如何做出高质量的发展定位?
二问:新发展格局下,招商引资该怎么干?
三问:新经济浪潮下,区域高新型产业发展该如何破局?
四问:在“产业大争”的大潮中,中国式产业集群怎么“强根固本”?
五问:在区域发展的“圈群”时代,城市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七问:在“自贸区&自贸港”的背景下,园区经济如何实现战略升级?
八问:在“美好生活向往”的指引下,一个地区的“消费经济”如何激活?
九问:高质量发展和高级生产要素为王的时代,营商环境该如何打造?
十问:数字经济时代,如何推进数字赋能战略?产业数字化该如何推进?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