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方式正在从“客场”向“主场”转变,由此引发区域招商引资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回顾中国区域招商引资的阶段和模式,在历经“三来一补、以外为主”的招商引资1.0阶段、“大项目驱动、内外平衡”的招商引资2.0阶段后,正在迎来全新的“以我为主,生态为魂”的招商引资3.0阶段。结合多年战略咨询实践,本文试图给出招商引资3.0阶段招商引资的一些打法,一起为区域尤其是后发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提供参考。
NO.1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新格局:从“客场”到“主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后,各方面都提出了自己定位一些认识,其中有些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一种较为典型的误解是,认为中国将要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重走自我循环的老路。习近平总书记为此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典型的误解,可能是缘于对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认识过于概念化,不是对外开放,就是自力更生。结合多年的区域咨询实践和观察,我看到中国经济参与全球化的方式悄然间已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借用足球比赛的说法就是,中国经济参与全球化的方式已从踢“客场”转换到踢“主场”了。
众所周知,中国过去以瞄准国外市场进行出口导向经济全球化战略,在40多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过如果我们透过巨大的成功窥视背后的经济运行方式的话,我们不难发现,这种以出口为主要特征,主要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方式,是典型的"踢客场球"。这种不占有主场优势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方式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其内在原因是我国在生产要素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比较优势,在切入全球价值链后进行竞争,我们有巨大的竞争优势。但是,如果跟踪近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企业和产业的化,我们也不难发现,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们这种在客场进行的经济全球化,对于十亿级人口规模量级的大国战略发展角度来看,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战略。
在我看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如果站在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尽快把在客场进行的、以出口为主要特征、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为主的经济全球化,升级为在主场进行的、以利用内需为主要特征、以稳定和完善国内为主体的产业链供应链为主的新型经济全球化。
No.2“踢主场球”下的招商引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踢主场球”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内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成长中的决定性作用会日益凸现,以国内大市场体系循环代替“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单循环格局,无疑会让中国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形式、方式和途径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由此带来区域招商引资的宏观背景和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
其一,从利用别人市场转变为利用自己的市场。也就是说,从招商引资主体来看,就是从“重视女婿”到“关照儿子”,不仅仅盯着外资和外来企业,还要更加关注内资和本地企业。这不仅仅是发展趋势,也是客观现实。毕竟现在有点质量的企业,哪个不是各地争抢的香饽饽?
其二,从招大项目引大资金转变到聚合与完善国内市场建设。主场的经济全球化,核心不在是引进外资和利用外资,而是在国内市场建设。即:把区域分散狭窄的、处于分割状态的“行政区经济”聚合为统一的规模强大的“开放型区域经济”。也就是说,新时期的招商引资工作,关键不在于“招”和“引”;而在于“培”与“育”。
其三,从承接国际产业(外来产业)转移到完善本地产业生态,融入全球竞争。在客场阶段,我们主要是承接国外的产业转移;而在主场阶段,我们的核心目的是要发展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在这样的目标下,区域发展的重点就是如何培育和完善本地生态生态。
其四,从“市场换技术”到“以市场引技术”。显然,在国内强大市场不断完善和规模扩张的背景下,就不是简单的“市场换技术”,而是通过强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为底,塑造产业创新平台,虹吸全球先进创新要素。如:通过全球性宜居城市来广泛吸收先进的高技术人才,推动创新经济格局形成,从而有利于实现产业链向中高端攀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五,区域发展从“重规模”转变为“求质量”。在客场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做大经济规模,注重量而不重质。在主场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将回归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上,不再是唯GDP论,而是注重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
No.3区域招商引资模式,由1.0向3.0演讲
基于以上的分析,区域发展环境呈现上述五方面的巨大变迁,也使得区域的招商引资模式随之发生了演变。从我国区域发展的招商引资历史脉络来看,改革开放至今四十年间,区域的招商引资概括为三个阶段,三种模式:
招商引资1.0——改革开放初期,“以外为主”+“三来一补”的模式。在这是招商引资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以“三来一补”对外出口加工为主体,这一阶段,最先发展起来的是深圳,随后向珠三角拓展,再然后向东南沿海辐射,这一时期产业转移的枢纽是香港。主要标志是众多的电子厂、服装厂等。
招商引资2.0——加入WTO后,“内外平衡”+“大项目带动”的模式。这是招商引资的中级阶段。以中国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的开放战略迈向纵深。这一阶段,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后来居上,并以此为中心向中西部省会城市扩展。如:上海引进通用打造企业产业链;天津引入摩托罗拉以及北京引入诺基亚星网工业园等,之后是成都引进英特尔、郑州引进富士康、西安引进三星。这一阶段的招商引资是以大型外资项目为带动,注重外资项目引入与本地产业链对接两方面。与上一个阶段完全以外资为主还是有明显的不同,可以看做是“内外平衡”的阶段。
招商引资3.0——金融危机后,“以内为主”+“产业生态营造”的模式。这是招商引资的纵深阶段,也是当前最主要的模式。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巨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加速推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已呈现出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逆全球化趋势。尤其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疫情对全球生产网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各国都会从供应链安全角度进行供应链调整。这一阶段的招商引资的模式,开始重点关注产业生态的营造,产业基础现代化和产业链高级化成为重中之重,加之国内统一市场的构筑与完善成为当务之急,由此看是形成“以我为主”的新模式。这一阶段,招商引资的重心开始偏向中西部后发地区。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产业应用场景,产业基础现代化以及产业链高级化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以培育产业生态为根本的区域高质量发展趋势已日益明显。
No.4 3.0阶段的招商引资,需要一套全新的打法
在招商引资3.0阶段。招商引资不再是“全民招商”、“大项目招引”了,而应该以区域高质量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培育本地产业竞争力为关键任务,形成从精准定位到理念更新再到招商策略以及保障措施制定一整套贯穿上下的全新打法。
首先,3.0阶段的招商引资,必须要进行观念更新。此阶段的招商引资工作,并不仅仅是战术执行层面的事,而应该是事关区域高质量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性、战略性的事。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招商引资工作,是区域尤其是后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应该实施的首要战略,是区域开放战略的“当头炮”。如果没有这样的观念,还是停留传统的招项目、引资金的层面,在今天稍有点质量的项目都被多地轮番轰炸的情况下,注定是搞不好的。
其次,3.0阶段的招商引资工作,关键是要进行战略定位和统筹谋划。当“眼光向内”关注本地产业生态和产业竞争力培育之时,就必须要深入分析当地产业的产业基因和独特资源,并以主题产业为主线全面梳理该产业链的全球布局和产业价值链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准的产业定位,并据产业链生态位的不同,在本地营造相应的产业创新与服务生态,制定出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个性化招商地图”。
再者,以“个性化招商地图”为指引,调动所有相关经济发展智能部门的力量,从“挂图作战”到“带图作战”,形成招商引资一盘棋。有节奏、有步骤的构建产业生态和本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最后,需要因构筑全方位的产业创新生态和产业服务生态为指引,从人才、资金、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协作引导等诸多方面形成适应当地产业成长的配套政策和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喉。在这个注重自主创新、经济安全重于效率的新时期,招商引资工作是事关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性动作。只有在更新理念、精准定位、有步骤行动和全方位保障下,才能打好区域尤其是后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头炮”。
十问区域高质量发展系列文章框架
一问:双循环背景下,区域该如何定位?
二问:新形势下,招商引资该怎么干?
三问:新经济浪潮下,区域产业发展该如何破局?
四问:在产业竞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产业集群怎么“强根固本”?
五问:深度城市化背景下,如何实现产城融合?
六问:在全面开放格局下,区域开放牌该怎么打?
七问:在产业为本、自贸为先的时代,产业载体(主题园区、开发区、高新区等)如何实现战略升级?
八问: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指引下,消费经济该如何激活?
九问:高质量发展和高级生产要素为王的时代,营商环境该如何打造?
十问:数字经济时代,如何推进数字赋能战略?产业数字化该如何推进?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