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产城原创】新经济浪潮下,区域高新型产业发展该如何破局?
来源:和君产城发展事业部 | 作者:和君咨询合伙人 翟战平 | 发布时间: 2021-08-10 | 1719 次浏览 | 分享到:

【内容提要】在当前新经济发展浪潮下,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已经成为驱动一个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难得亮点”。面对地区主政者对发展新经济普遍存在的两大困惑——后发地区或三四线城市能发展新经济吗?新经济发展看上去很美,但做起来却是“老虎吃天,无法下口”。本篇文章试图通过对“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背后涵义的解读,梳理出新经济的发展“主线”——“产业—科创—教育—文化—思想”,并结合咨询实践,提出区域高新型产业发展破局的“四字方针”——“引孵培壮”。希望能为有志于发展新经济与高新型产业的地区提供参考。



No.1背景

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难得亮点

近现代史表明:全球每一次科技突破均会催生大量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由于近些年贸易保护主义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已呈现出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逆全球化趋势,而疫情对全球生产网络产生了巨大冲击,各国都会从供应链安全角度进行供应链的调整,这必然会加剧经济去全球化的趋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面临着巨大调整的可能。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以新一轮网络经济、智能经济为驱动的新经济,尤其是在近几年蓬勃兴起的ABCD等新兴应用技术推动下,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在极速重构中——从数字世界、虚拟世界再到智能世界。如今一个万物互联的、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高度耦合的智能世界正在快速向我们走来。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于一个区域或者城市来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原有产业的升级,更关键的是如何孵化、培育、壮大新经济所衍生的战略新兴产业。从当前的情况看,新兴产业的“引孵培壮”可能是关键中的关键。一方面因为新经济衍生的新兴产业,是构建智能世界的战略性产业,其成长性强、带动能力强,是一个地区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增量”;另一方面新经济最大的价值在于赋能价值。尤其是以ABCD技术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它需要向具有丰富应用场景的实体经济渗透,才能真正发挥其杠杆价值和乘数效应。可以说,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尤其是十四五期间,如何有效的发展新经济及其衍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区域或者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破题最关键的“破题点”。

No.2剖析

新经济发展理念革新:“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大”到底在说什么?

我在咨询实践中发现,城市的主政者并非不重视新经济的发展,恰恰相反,他们对新经济及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都无比重视。但有两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们心头——其一,高大上的新经济是不是一线城市的“专利”,我们这样的后发地区、这样的三四城市要资源缺资源、要人才缺人才、要环境缺环境,你所说的高新经济我们能发展起来吗?我们是不是不要那么好高骛远,从现在手头能做的先做还是比较现实一些吧。其二,“新经济”是看上去很美,因为它不像传统制造业,产业上下游清晰,龙头企业明确,我找项目、做扶持的对象都很明确。而新经济呢,产业链条长,关联环节多,甚至不知道谁是龙头企业,我有心想扶持它发展,都“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呀。以上这两个问题并不是个别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区域或城市主政者面临的普遍性困惑。

在我看来,要解决一个地区或城市新经济发展落地的问题,首先还是要解决观念问题。即:建立起对新经济的系统性认知。要说到对新经济的全新认知,在我目力所及的范围内,我觉得现任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所说的“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最为传神,也最为生动。不过,这句话看似简单明了、言简意赅,但如果不搞明白这句话的背景、前提以及适用范围,可能也就一听而过,把它当成是政府改善服务的一种普遍性表态了。结合我多年的战略咨询实践经验,我觉得搞清楚了这句话背后到底在说什么,就搞清楚了新经济及新兴产业发展的奥秘。

首先,我想大家都知道,杭州被坊间称作“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换句话说,数字经济发展逻辑是这句话最重要的背景。也可以说,这句话就是杭州多年来发展数字经济的经验总结与凝炼。我想大家大多都上过淘宝、打过滴滴、寄过快递吧,对数字经济是平台经济应该都有着实际的体认。而这句话点出的发展新经济的第一重涵义就是:新经济是平台经济。要像园丁侍弄花园苗圃一样的来发展新经济。

其次,这句话中的“阳光雨露”,并不是企业或产业“茁壮成长”最直接的养分(氮磷钾氧)的供给,而是普惠性的、雨露均沾的。这其实点出了新经济发展的第二重涵义:新经济是生态驱动的经济。营造完善的产业生态,比对特定产业的输氧、施肥更关键。也就是说,原来针对制造业经济的以产业扶持为主导的产业政策体系已经不适用了,而要建立全新的产业生态扶持型的政策体系了。

再者,这句话也点名了政府和企业的各自角色和定位。我一直说在新经济浪潮下,有两个发展主体——政府是发展环境营造的主体;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一方面,政府是产业发展生态营造的主体,是园丁,而且重在“阳光雨露”等生态要素的完善,也就是“引孵培壮”的生态型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是“苗木”与“大树”。他们可以从自己产业发展的角度在市场上公平、公开公正的获取“氮磷钾氧”,政府不过多介入这些企业成长要素的“分配”。

经过以上的简单解读,我们可以不难看出,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其发展理念与我们习以为常的惯常产业发展理念有着非常大的不同,要想发展新经济首先需要观念的革新,然后才能谈上新经济的真正发展。况且,从现在的产业格局看,数字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中最具成长性、乘数效应最强的产业,对一个地区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有着引领性作用。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于能不能真正践行新经济的发展理念。


No.3洞察

新透过现象挖本质:探寻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险—“产业—科创—教育—文化(思想)”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通过观念革新解决了新经济发展“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问题,接下来我们接着探讨一个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问题。

首先还是回到上文提到的地区主政者普遍面临的第一个困惑——新经济真的只是发达地区的“专利”吗?三四线城市能不能发展新经济?如果能,又有什么样的路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搞清楚新兴产业发展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也就是说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线”是什么。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通常用到的战略咨询方法论是“透过现象挖本质”(也可以说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即:通过对目前普遍关心的表象性问题“层层拨笋”地追问背后的决定性因素,从而找到一条区域高质量发展层层递进的发展之路。

当下,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来讲,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个普遍关心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追问决定产业升级的关键性因素是什么。在当下中美大博弈的背景下,显然科创是能够决定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那好,我们进一步追问,既然科创生态对产业升级很重要,那什么又是决定科创生态成败的关键因素呢?联想到当下如火如荼的各城市的“抢人大战”,我们是不是会自然联想到是“人才”。但稍微想一下就能明白,现在的抢人大战针对的是已经形成的人才,如果能够成批量、整建制地为特定产业、特定行业源源不断地输出人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人才生态”,何愁“科创生态”没有竞争力呢。所以我认为,决定科创的背后关键因素是“教育”。同理,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决定教育生态成败的背后决定性因素又是什么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生态的搭建是一个长周期的、有更重公益性的事业。一蹴而就、拔苗助长、急于求成,都不是做教育生态正确的做法。另外,将教育当做产业做,与其公益性的特征相左,也不是搭建教育生态的正确方式。君不见前些年红红火火的“大学城”,除了拉动人们去买学区房之外,真的形成了教育生态了吗?其实,在我看来,教育生态搭建的关键还在于要营造能与“民族复兴”和“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相适应的文化生态。正心诚意,激活与唤醒行业从业者及引领者的产业理想(比如,为打通**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培养和滋养人们的家国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说,决定教育生态的背后力量应该是文化和思想。

这样的话我们就看到一条清晰的区域高质量发展可以遵循的“主线”——“产业的背后是科创;科创的背后是教育;教育的背后是文化和理想。用思想凝聚人心、统领文化;用文化引领教育生态;用教育生态孵化科创生态;用科创生态驱动产业实现战略升级。即:“产业——科创——教育——文化(思想)”主轴。

如果沿着这条“主线”来看新经济发展的话,结合新经济的赋能特性,我们不难发现,有着广泛产业应用场景、有着迫切产业升级需求、极度缺乏科创、教育及文化等创新生态的三四线城市,才是新经济发展严重低估的“潜力股”。


No.策略

新区域高质量经济破局的“四字方针”:“引孵培壮” 

一千打理论赶不上一个行动纲领。解决了路线问题,下来关键就是看执行策略了。结合多年区域战略咨询的实践,我提出区域新经济和高新产业发展破局的“四字方针”——“引孵培壮”。

首先,是“引种”。就一般规律而言,新经济和高新产业是不大能靠“招商引资”引进来的。和制造业发展有所不同,“引项目”和“招龙头”,对新经济发展而言,有一定作用但作用不大。况且很多新经济的“龙头”要么不知道在哪儿,要么你根本挖不来。也就是说:不能靠抱养“别人的孩子”来发展高新型产业。在我看来,对高新型产业而言,一个真正适合该地区生态和土壤环境的“种子”是很关键的。换句话说,“引种”的工作就非常关键。而要真正做好“引种”工作,就必须深度解读当地的“产业基因”,深入分析所在城市群或都市圈中产业上下游的关系、创新生态的资源和条件,然后为下一步构建相应的“阳光雨露”奠定基础。这就是我们经常采用的区域价值分析三要素“基因——机遇——生态”。

其次,是“孵化”。找到了适合的“种子”,就要为其构建能够让其茁壮成长的“苗圃”。这期间,关键是要采用“坐月子”的方法,为其营造能够成苗的“创新生态”。也就属于“科创生态”的范畴。自己能提供的自己提供,“种子”需要的而自己还没有的,可以嫁接外部资源来满足。就空间上,也要为其划定一片“自留地”。

再者,是“培育”。就是将创新产业移出苗圃,植入到当地的实体经济和传统产业中,搭建新经济和传统产业之间的桥梁,大力促进新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通过结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大限度的发挥新经济的杠杆价值和赋能作用,促进新旧经济双增长。

最后是“壮大”。通过新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注重“阳光雨露”等普惠性政策的作用,让有创新基因的个体在市场中尽快发展壮大,并将工作重心向“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转变,通过两手抓,促进新旧经济双升级。

可以看出,只要方法得当,路径清晰,措施得力,一旦新经济发展潜力被激活,新经济及新兴产业必将为一个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澎湃动力!


十问区域高质量发展系列文章缘起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中国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央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这一系列大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正在从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高速度发展阶段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指引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由此带来区域和城市发展大环境的巨变。一时间,有关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系列话题成为了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从合肥的豪赌、重庆的崛起、成都西安等网红城市一夜爆红,到大湾区、长三角、西三角等区域竞合,再到自贸区、自贸港、国家级新区和千亿园区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一系列喧嚣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有关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诸多领域(产、城、园)存在着思想混乱、理念碰撞与施政方略杂乱——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带来城市发展战略地图和坐标系的改变,产业发展阶段的演进导致区域产业发展策略的根本性颠覆,城市化发展阶段的深化致使城市化发展理念和体系的深刻变迁。


对一个区域或者城市来讲,要想突破自身发展困局、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就需要有真正能穿越迷雾、廓清方向、明晰理念、明确行动的战略咨询作为指引。理论不如一个清晰的行动纲领。于是就有了结合多年区域战略咨询实践推出“区域高质量发展系列文章”的构想。按照初步构想,此系列文章会以“十问区域高质量发展”为题,计划涵盖战略理念层面的五个方面——区域定位、产业发展、城市开发、园区战略、施政举措等五大方面以及具体实操层面的五大重点——招商引资模式、对外开放政策、对内改革举措、营商环境构建、城市运营策略。(当然,该系列文章可能不限于以上提到的方面,会根据写作的推进做调整。)

十问区域高质量发展系列文章框架


一问:双循环”背景下,一个城市如何做出高质量的发展定位?

二问:新形势下,招商引资该怎么干?

三问:新经济浪潮下,区域产业发展该如何破局?

四问:在产业竞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产业集群怎么“强根固本”?

五问:深度城市化背景下,如何实现产城融合?

六问:在全面开放格局下,区域开放牌该怎么打?

七问:在产业为本、自贸为先的时代,产业载体(主题园区、开发区、高新区等)如何实现战略升级?

八问: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指引下,消费经济该如何激活?

九问:高质量发展和高级生产要素为王的时代,营商环境该如何打造?

十问:数字经济时代,如何推进数字赋能战略?产业数字化该如何推进?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