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康复医院市场发展迅速,据统计,从2016年到2021年,康复医疗机构数量从495所增加至810所,年均增长率超12%。伴随康复医疗机构数量发展的,是全国康复医疗机构整体营收水平:从2016年的89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30.46亿元,年均增速达到32%。快速发展的同时,康复医疗机构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从康复医疗机构整体运行指标来看,从2016年到2021年,康复医疗机构的医生门诊日均负担患者数量、医生日均担负住院床日数、床均出院人次以及病床使用率的三项指标,分别下降了25%、5.4%、14%以及3%。另外,机构的运行成本也在持续上升,“盈利难”仍旧是康复医疗行业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除本身康复医疗行业尚不成熟以外,目前国内康复医院在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康复医疗的服务理念以及服务规范尚未统一,同时也缺乏可供借鉴的成功模式。国内康复医疗机构整体基础较为薄弱,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在实际的建设和运行过程当中,大部分的康复医疗机构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不明确,学科架构、运营管理模式更是无章可循,导致机构难以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康复医疗机构高速发展的同时,裹挟着重重问题,因此,快速破局实现良性增长就显得尤为关键,在大量案例研究和深入一线咨询服务的基础上,和君医药医疗事业部给出五条建议:
首先,从机构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出发,明确将机构定位为聚焦市/县区域,做到区域一流,又或者争取成为省域乃至全国范围内一流机构或者专科技术的影响力等。
学科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充分考虑患者需求,做好机构面对市场当中患者群体的流行病学特征、疾病关联的医疗保障条件以及患者群体的支付意愿及能力。康复机构的患者定位是疾病急性期后康复医疗服务(包括部分急性期诊疗服务)以及中长期康护服务需求的群体。从患者来源上讲,大多数情况下,康复医疗机构并不直接面临潜在的患者群体,而更多的来自于综合医院及相关医疗机构的转诊。因此,患者的转诊来源是机构在学科建设以及病种选择方面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其次,充分分析市场的热点需求,适应当下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的有机融合的发展趋势,发展一些临床康复一体化的特色专病或科室,作为患者识别的第一入口,建立一手患者来源,避免因转诊渠道不畅而造成的患者来源不足的问题。
围绕机构的学科建设目标,进行人才梯队搭建。首先,明确康复医疗机构的人才招聘、专家引进或合作、人才培养及进修等方面的渠道和实施路径。鉴于目前康复人才的供给结构明显滞后于日益增长的潜在康复需求,除了传统的人才招聘渠道以及临床康复医师的转岗培训以外,为了弥补人才不足,与高校联合培养也已经成为各大康复医疗机构选择的重要途径。
其次,建立起人才选拔及管理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以及后备人才等核心人才的激励机制。前述部分着重于针对人才的选、育,而建立起核心人才留、用相应的职业晋升路径以及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对于人才梯队建设以及机构稳定发展就显得更加重要。
随着DRG/DIP等支付工具在疾病急性期诊疗阶段的逐步推广应用,围绕以床日付费为核心支付手段的改革工作也开始逐步在康复阶段试点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康复医疗机构的运营管理转型,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康复医疗机构应该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和成本核算综合应用、康复医疗服务流程优化、内控机制建设强化、信息化及数字化以及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等手段的应用,逐步优化康复医疗机构的内部资源配置及管理效能。在改善内部成本费用结构的同时,实现患者康复治疗质量和服务体验的双提升。
管理创新及保障是机构学科建设、人才梯队建设以及解决患者来源等问题的补充性解决方案。诸如推进与公立医院在学科建设、人才梯队建设和培养、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人才吸引与激励机制方面,重点围绕核心骨干成员实行合伙人制管理模式等;在建立患者转诊渠道方面,有效建立起与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的重点科室(如神经科、骨科、重症医学科等)医生的合作转诊关系,还应特别注意在便捷转诊以及患者信任等方面的机制建设,以便有效获取患者转诊。
通盘考虑、细节把控、有节奏地推进康复医疗机构建设,规避问题,更加从容地应对整个行业的高速发展,和君将与康复医疗行业共同见证历史、创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