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大背景下,新能源蓬勃发展,氢能作为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备受瞩目,其中,绿氢是利用可再生电力,通过水电解工艺生产的氢气,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目前,我国正积极部署绿氢产业链布局,截至2022年,已建成并运营绿氢项目36个,总产能约为每年3.7万吨,正在规划的绿氢项目超过300个,预计产能将达到每年350万吨。
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作为我国能源大省,正在成为我国绿氢产业“落户”的头号选择。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数据统计显示,截止到2023年3月,内蒙古氢能项目(包括:建成、运营、在建、规划)产能已高达231万吨/年,且内蒙古自治区累计批复4批绿氢项目31个,其中并网型27个,离网型4个,是国内规划建设绿氢示范项目最多的省(区),这些项目合计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配套新能源1315.25万千瓦,其中光伏466.9万千瓦、风电848.35万千瓦,配建储电13.5万千瓦时、储氢21.6万吨,年制氢能力53.189万吨。
图:截至2023年3月我国综合排名前五个省份氢能项目产能
(吨/年,包括:建成、运营、在建、规划)
同时,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的规定,充分发挥央企和地方企业合作的优势,目前批准的绿氢项目以央国企为主,包括中石化、中石油、国家能源集团、中核、中煤、华能、华电、大唐、国电投、三峡、中广核、京能、深圳能源、申能等企业,内蒙古迎来了绿氢发展元年。
那么,内蒙古因何成为我国绿氢产业“落户”的头号选择?
首先,内蒙古作为我国能源大省,不仅煤炭、油气资源丰富,风光资源也是全国第一。全区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4.6亿千瓦、占全国一半以上,太阳能94亿千瓦、约占全国资源总量的21%,风能资源约占全国资源总量的57%,得天独厚的能源优势是内蒙古绿氢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与我国众多省份不同,对内蒙古而言,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制约因素不在资源量,而在于消纳能力、新增负荷。而绿氢产业可以通过用绿电制绿氢,变储电为储氢,为内蒙古拓宽新能源消纳场景,提高新增负荷。其次,作为传统能源大省,内蒙古煤炭、冶金和工业等传统领域有着优秀的发展,而这些领域也为氢能提供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据悉,内蒙古化工领域目前年氢气需求量约700万吨,约占全国25%以上,不仅如此,重型柴油机车、矿用重型卡车、矿山机械保有量超过100万辆,也可以逐步用氢燃料电池车替代。
最后,内蒙古能够更好地发展氢能还得益于当地政府一直以来对新能源产业坚持不懈的大力支持。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发布《关于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末,自治区形成集制备、存储、运输、应用于一体的氢能产业集群,氢能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为达成这一目标,当地政府制定了清晰的发展战略和完备的政策体系,出台了“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关于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及指导文件,加快推进氢能产业集群建设,持续加大新能源项目建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