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为亚洲最大的发达国家,相对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在饮食习惯与文化上与中国存在更多相似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日本过往经验,中国企业如何在未来预制菜的万亿赛道中谋求自身发展蓝图?从1969年日本冷冻食品协会成立至今已有50余年,以冷冻调理食品为代表的预制菜行业几乎一直处于增长期。其核心就在于,虽然日本食品产品规模在1990年左右到达顶峰,但随着时代变迁,新一代的年轻人一方面不会也不想做饭,另一方面又对生活品质有更多需求,简单、便利、绝品的预制菜产品便成为了其不二选择。中国企业想要在预制菜行业发力,一定要抓住最核心的目标客户群体,明晰客户画像。
日本预制菜行业龙头企业主要有味之素、日冷等,其不同的优势塑造了不同的核心产品。味之素以味精调味品起家,对于“鲜”味的运用更具优势,故而在味道更趋复杂的米面赛道,如饺子等品类上占据优势;日冷以冷链物流起家,在能够发挥优势的肉类预制菜品类独拔头筹,比如其招牌产品便是以国产猪肉为原料的本格炒饭。企业在构建产品优势时,一定要明晰自身定位,构建与其他竞争对手不同的差异化优势。日本经历了20余年预制菜行业的高速发展期,彼时一度出现“万物皆可冻”的局面,菜品类型一度增至3000多种,产品形态日新月异。但经过之后几十年的发展与洗牌,最终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的仍是乌冬面、炒饭、饺子等日本国民耳熟能详的品类。中国五千年悠久的饮食文化就是企业选品的最佳土壤,集中资源于少量单品,通过科技手段赋能,规模优势缩减成本,从而发挥企业在特定品类上的马太效应,是大多企业在预制菜行业发展的成功之道。
日本预制菜产业发展的核心事件,一是1963年的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二是1970年的日本世博会,日冷通过在两次热点事件中的积极发力,形成了自身在预制菜行业中的品牌优势。互联网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传统媒介,企业需要在热点事件上发力,形成现象级传播效应、更快塑造品牌IP,集聚私域流量,占据消费者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