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开资讯来看,一方面,大大小小的企业在不断布局预制菜:
来伊份申请注册“伊份菜”商标,或将推出自营预制菜产品,进军预制菜赛道;
千味央厨宣布推出千味早餐季系列新品,布局消费者早餐场景……
另一方面,预制菜的先发品牌面临关店危机:
陆正耀预制菜“舌尖英雄”首家门店8月10日停业关门,从开业到关门仅7个月时间;
贾国龙功夫菜首家体验店开业首日,在午间营业时被临时叫停,直到晚市仍未恢复营业……
如果预制菜那么好,为什么现在预制菜门店会开不下去?
陆正耀的“舌尖英雄”预制菜,承袭的依然是陆正耀流量化、资本化的打法,一出道就是顶峰,从今年1月正式面世以来,在16亿元融资的加持下,通过“全加盟”的模式,仅3个月时间已经签约6000家店,吸引资金3亿元。
然而8月10日,舌尖英雄北京首店关闭。据了解,这家位于北京常营丽景园的舌尖英雄门店,在今年1月才刚刚开张。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短短7个月时间,舌尖英雄北京首店就走向了关店的结局。
舌尖英雄项目上线不足一年,就传来了关店的消息。在不少城市,其扩张速度也开始放缓。而随着新一轮关店潮的来临,开店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关店速度。这不禁让人深思,砸钱营销、贴钱补贴、快速拓店的打法,在C端预制菜市场到底行不行得通?舌尖英雄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关键的逻辑是什么?背后又有怎样的缘由?
舌尖英雄关店的表面原因是客户少,营业额低,严重支撑不了房租、人工等费用。我们认为深层次的原因有五个,而且这些不仅是舌尖的问题,更是未来准备走到线下的像舌尖英雄这种模式的预制菜都会面临的问题。
舌尖英雄目前还没有打造出超级单品。在没有爆品的情况下,很难给客户耳目一新的感觉,产品的差异化不明显,难以使消费者产生强烈的粘性。这也是目前预制菜走到线下以来最大的问题。舌尖英雄拥有超300个SKU,数量过多,会产生几个问题:
首先,数量过多,消费者不知道特色产品,消费者心智模式难以塑造。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我们一般去餐厅吃饭都喜欢选择有特色的餐厅,而不是选择什么菜品都有,但又都很普通的餐厅。同样的,舌尖英雄现在以为自身菜品大而全,可以覆盖所有人的口味和需求,但大而全,反而没有任何特色。其次,SKU过多,会导致供应链成本增加,管理难度大。
所以做预制菜针对C端,选品恰恰是最核心的一点。我们认为舌尖英雄在这个方面目前还没找到方向或者还在摸索当中。
即舌尖英雄的预制菜是针对谁的?目标消费群体不明确,就会导致很多东西不明确,比如开店位置,服务对象,传播对象,包括目标消费群体的喜好是什么,口味偏好又是什么,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是什么情况,这些都没办法给出判断。这种情况下开店就好比无的放矢。
即消费者在什么场景下会选择预制菜,或者将其纳入选择清单,是早餐场景、午餐场景、晚餐场景、深夜场景,还是休闲下午茶,或是节假日亲友聚会等。目前舌尖在整个场景的问题上,并没有做界定,这就导致出现问题。
疫情催化了人们对预制菜的需求,行业才开始火起来。许多经常堂食的人,因为疫情没办法出去吃,但又不会做饭,就只能买预制菜。而相比于瓜果蔬菜,预制菜耐保存,兼具方便和快捷性,因此成为了人们疯抢的产品。但这种需求只是阶段性的,随着疫情好转,预制菜必然会面临消费需求的快速萎缩,随着市场回归理性,像舌尖英雄这种线下预制菜必须找到新的消费场景。
这两年预制菜虽然很热,但更多的是针对B端而言,对于C端顾客,预制菜目前依然没有可以立足的价值点,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性价比缺失。
对于连锁餐企来讲,预制菜可以降低对厨师的依赖,为餐厅节约人力和租金成本,是中式餐饮连锁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
而对于C端顾客而言,预制菜的处境有些“尴尬”:等同于外卖的价格却没有外卖方便,吃完还得自己洗锅涮碗,那顾客为什么不去点外卖呢?螺蛳粉、酸辣粉这些方便食品之所以能够彻底打入市场,除了口味具有成瘾性、普适度比较高,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仅比去外面吃方便,还比点外卖便宜。
舌尖英雄虽然通过广告投放、首单五折等方式吸引到了第一波客户,但其复购率不高。舌尖英雄的运营面临提升复购率、客单价以及门店盈利能力等问题,由于门店缺乏体系化的方法、工具、策略,所以不可避免地导致加盟商亏本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