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环境发布2021年年报。数据显示上海环境2021年业绩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营业收入71.02亿元,同比增长57.41%,增幅喜人;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6.87亿元,同比增长9.77%;总资产292.77亿元,同比增长8.2%;资产负债率59.46%,与2020年基本持平。从总体业绩指标来看,上海环境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提交了一份颇为令人满意的答卷。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营收高幅增长主要系多个在建项目陆续转运带来增量,但从年报披露的项目信息来看,10个垃圾焚烧和1个污泥在建项目转运投产后,上海环境已无在建项目,新拓展的重资产项目仅有1个危废项目,其余均为设计咨询等轻资产项目,生活垃圾与污水处理两大重资产业务已经连续两年没有拓展新项目。上海环境作为地方国企,业务深耕上海地区,但从《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可知,“十四五”上海拟新建/扩建污水处理项目4个、固废处理项目2个,业务机会相较 “十三五”明显减少;同时,上海环境在四川、山东等地的项目均为机会型开拓项目,呈零星布局,并未在这些地区连片开发形成绝对优势;2020年引入长江环保、三峡的投资,也似乎对上海环境拓展其他地区的业务未产生明显助益。重资产项目作为营收增长的基本盘,开拓难度仍然较大,若持续无新增项目,很难保持营收的高速增长。
随着传统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新建项目需求增速放缓,环保行业进入“跑马圈地”下半场,企业纷纷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上海环境也提出了“十四五”转型策略,即由“十三五”期间的“2+4”(以生活垃圾和市政污水为核心主业,聚焦危废医废、土壤修复、市政污泥、固废资源化4个新兴业务)转为以“规划咨询、生态修复、代建代管”三项轻资产业务和“生活垃圾、危废医废、污水处理”三项重资产业务为主线,轻重并举、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新战略提出后,上海环境轻资产业务的拓展数量快速提升,2021年轻资产项目新拓展214个,但是轻资产业务的增长波动较大,2019-2021年轻资产业务营收增速分别为124.37%、50、26%、-33.55%,且轻资产业务合同金额小、项目周期短,营收贡献率低,目前上海环境的轻资产业务仅占比15%,短期内暂无法代替传统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重资产业务成为上海环境的营收基本盘。
综上所述,上海环境若仅深耕上海地区、依靠轻资产业务带来增量,则后续可能出现业绩增长乏力的风险,企业可持续增长压力较大。
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地方环保企业均面临着增长的可持续问题,纷纷谋求破局之法,并呈现出两种路径:一是深耕区域、延长产业链或拓展关联业务,从单一业态成长为多业态综合环保集团或地方公用事业集团,这要求企业在拓宽业务范围时既要考虑业务的拓展难易程度、也要考虑轻重业务的平衡,保障增长的可持续性;二是依靠专业能力走出去,但仅依靠机会型投资项目显然无法有效拓展域外市场,企业需形成一套向外拓展的“打法”,包括市场研究、资源获取与维护、投资策略、激励机制、运营能力等等,并持续迭代升级,才能保障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