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区县产业深度融入高质量发展大局的三条路径
来源: | 作者:翟战平 和君产城发展事业部合伙人 | 发布时间: 2022-03-02 | 1357 次浏览 | 分享到:

引言:在中国经济迈入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各地区纷纷将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产业为本,高质发展”也成为诸多区县发展的关键主题。本文重点分析产业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产业发展趋势、特点和发展规律,提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就是如何将产业发展从单维的“产业链”,提升为二维的“创新链”,进而进化到三维的“生态链”。并就区县产业如何深度融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局,提出三条路径——基础产业升维、创新经济破局以及生态经营为基。供大家参考。



NO.1 背景

数字经济推动产业发展方式大变革:

从传统的“产业转移”到现代的“生态溢出”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各地区都纷纷将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房地产市场经历深层次调整进而影响到各地区土地财政收益的背景下,“产业为本,高质发展”成为诸多区县产业发展的关键主题。


如果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数字经济思维推动下的现代中高端产业成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在这方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视角,就是人均gdp的排名(如下图)。



从全国各省区2010年和2021年人均gdp排名我们可以看出,十年间,在全国所有省份人均gdp都在增长的背景下,各省区排名位次的变化反映的是各省区经济发展快慢的问题。其中全国人均gdp排名下滑最大的两个地区,一个是被广泛关注的东北,尤其是黑吉两省;另一个就是河北省,从一个人均gdp全国中上游水平的省份成为了全国倒数第五名。这背后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其实是产业结构转型的问题。上述排名下滑的地区其主导产业还是传统的重工业,而以家电和消费电子等为核心的新产业,尤其是汽车、电子、半导体以及互联网等辐射性强、带动能力强的现代中高端产业,普遍发展乏力。东北、河北乃至山西三个地区增速较慢,其实主要还是全国的产业结构变化所致,新的产业聚集在了北京、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地区,而同时本地的结构却没有变化。(以上摘自宁南山《重工业的停滞——河北与东北》)。


就我的观察,在数字经济尤其是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推动下,现代中高端产业的发展逻辑与重工业为主导的传统制造业发展逻辑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依然是规模效应下的“产业转移”逻辑——即通过产业链的比较优势来发展产业基地;而现代中高端产业尤其是数字经济网络效应较强的电子、半导体等新兴产业,更多遵循的是产业生态“溢出”逻辑——产业创新中心的创新链的溢出和生态链的拓展来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要探寻制造业从“产业转移”逻辑向“生态溢出”逻辑转变的最本质变化,我们需要对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有深入的洞察。就目前公认的数字经济定义来看,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随着以产业深度融合为导向的数字经济向实体经济渗透的加快,使经济形态呈现以下五大根本性改变与两大关键特征(如下图)。



在此背景下,数字经济深入渗透的制造业,尤其是现代具备知识创新经济特征的中高端产业,在竞争形态上越来越向全价值链竞争转变、在组织方式上呈现“一种集聚、两种分离”的形态、而在空间布局上越来越呈现出“中心-腹地”型的模式,制造业发展的生态溢出效应日益明显。



NO.2 剖析

现代中高端产业“生态溢出”的本质:

从单维的产业链到双维的创新链再到三维的生态链


如果我们进一步探究现代中高端产业“生态溢出”发展逻辑的本质,就会发现,数字经济向制造业的渗透,遵循着由消费端向生产端、由产业链下游向产业链上游不断渗透的基本规律。经过多年的发展,距离消费者最近的消费端环节已经在消费互联网平台的推进下越来越有竞争力,而距离消费端较远的上游产业端,正逐渐形成各类产业互联网平台,产业中高端环节向产业中心集聚、产业基础端向外围溢出的格局正在加速演变之中。


如果从这一产业格局演变的主线来看,传统的制造业更多遵循单维的“产业链”分工的逻辑,而随着知识封装和信息化、智能化的不断加强,在原来单维的“产业链”分工基础上,加入了创新链协作的维度,于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发展产业链的双维逻辑正在成为主流,同时,随着数字经济2.0(即ABCD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平台经济为驱动的生态链开始日益受到重视。


NO.3 洞察

区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不在量,也不在质,关键在于能否融入产业生态网络!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来讲,就不是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如何做大产业规模的问题,而是如何争夺和发展现代中高端产业的问题。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区县来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不在于量,也不在于是否占据产业链的中高端环节,而关键在于能否融入现代三维产业生态网络中。


考虑到区县产业的发展实际,要推动产业加速融入现代产业生态网络,需要从以下三方面重点着力:


第一,对于区县产业来讲,针对很多地方已经形成的块状产业集群,要充分利用地方产业集群依托“低成本、低风险和低门槛”滚动发展所形成的“网络化”、“柔性化生产”特征,紧抓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数字化红利,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解决产业链生态的信息汇集分析、生产调度协调问题,将地方产业生态上升到区域协作的大产业生态中,提高产业平台,尤其是创新平台的带动作用,推动地方产业集群尽快向特色创新集群转变,进一步推动县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数字化转型带来县域传统产业集群的第二次创业浪潮。


第二,对于新兴产业的引进和培育,需要跳出传统产业基础比较优势的思维,要站在创新要素整合、强化产业创新基础设施的角度上,进行创新要素的整合与协同。具体来讲,就是在产业引进的过程中,要改变过分重视招大引强的规模化思维,而要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理念,大胆走出去,在发达地区设立“飞地孵化器”,充分利用一线城市产业中心的技术、知识、人才等优势资源,为当地产业加入产业价值生态体系建渠道、搭桥梁。争取让当地产业成为在产业链分工基础上的创新链溢出地,从而让当地产业融入到现代中高端产业发展循环中去,在开放中发展自己,推动县域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第三,需要高度重视产城融合发展规划。以构建产业创新集群为目标,构建从人才服务、商务服务、生活服务等城市综合服务的角度,围绕“以人为本”打造优质城市服务;从营商环境、产业创新平台构建、创业支撑、资本服务等角度构建优质产业服务体系,让产业落得下、留得住、发展得好,用产城深度融合的理念打造城市产业发展高地,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的综合发展。


N0.4 策略

区县产业融入现代产业生态网络的“三要点”:

深度诊断+精准定位+复合经营


一千打理论不如一个实践。就区县产业而言,基于绝大数区县产业散乱弱的基本特征,区县产业要想融入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需要制定能够统揽全局的产业发展战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节奏、有步骤的推进具体策略。


就我们的实践体会而言,对于绝大数区县来讲,要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入到现代产业生态体系,离不开以下三个核心的要点:


第一,要对县域产业进行深度诊断,找到当地产业发展的“三点”——特点、痛点与机会点。首先,就是要找到当地产业发展的关键特点(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在价值链中的生态位以及当地产业固有的基因);其次,是要找准制约当地产业升级的关键痛点,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要找到当地产业融入到高质量发展大循环中的机会点(如数字化红利、人才回流红利等)。


第二,是要进行谋划,制定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战略。在产业诊断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发展实际,制定精准的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客观来讲,一个县的财力非常有限,很难做到全面出击。最好的方式是点式突破。这就要求县域经济在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定位上要聚焦,对特色和个性的选择,要打破县域经济框架,站在服务所在城市圈和区域一体化的角度,千方百计的做出特色功能,塑造自己最有“权威性、唯一性、排他性”的“绝对优势点”,按照“别人需要什么,我来做什么”的方式,锻造自己最有竞争力的“长板”,通过加入区域大循环为县城引入经济活水。


第三,是要将产业发展、城市经营、乡村振兴以及社会发展四方面统筹考虑,进行复合式经营。具体来讲,就是围绕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心,将城市经营、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统筹安排,一方面,要以就业潜力大、能够带来相对高薪的增量就业机会为抓手,大力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重视城市综合服务的发展,尤其是“城关经济”的发展,为新兴产业溢出尽最大可能提供最优质的发展平台。将原来“人追着产业跑”的“打工经济”变成“产业引人回流”的“创业经济”。最终推动县域经济实现“定位、产业、人口、城建、生态与消费”六个轮子一起转,带动县域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