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81家公司(其中,10家已完成公开发行等程序的企业直接在北交所上市,71家存量精选层公司平移至北交所上市)成为北交所首批上市公司。京交所9月2日宣布设立,从设立到开市涉及众多相关法规调整和一整套业务规则制订,再加上交易系统建设和调试,如此繁重的任务仅74天便高效完成,这充分体现了有关部门对推动北交所设立,“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北交所是带着重大战略使命而诞生的。
核心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的北交所相比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门槛更低,审核更灵活,在当前政策预期下,无论从上市条件和审核时间看确定性都更强,为优秀中小企业借力资本市场打开了广阔的通道。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鼓励辖区内企业登陆北交所。
根据北交所当前的定位及交易体量,咋一看,与资产庞大,转型产城综合服务商的众多地方政府平台公司似乎风马牛不相及。适用于产城综合运营商自身上市的最佳市场显然并非北交所,从国内众多老牌上市的城投、园区投资运营企业来看,主板和中小板才能承载产城综合运营商的大块头(虽然近两年有中新集团上市,我们整体并不看好产城综合运营商整体上市),因此整体上市肯定不能考虑北交所。当然,不排除某些细分业务可以分拆上市,北交所只是可能上市目的地之一,也未见得是首选。
但是,如果从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北交所无疑将成为政府平台公司资本赋能区域优秀企业的新工具。
很多细分产业小而美的公司够不着现有资本市场的上市门槛存在普遍的融资难问题,发展艰难,北交所的使命正是要解决这一问题。在各地,即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也不乏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如果仔细盘点各地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区里的规上企业,很多企业比照北交所的上市门槛,相距并不遥远,如果能够得到外部力量的助推,他们完全能够在几年内登陆北交所,拓展融资渠道,借助资本市场的制空力量,走出新一轮企业成长曲线,这不仅使本地成功培育一家新的上市公司,同时这家企业也完全可以凭借这轮发展搅动产业格局,带动本地相关产业的聚集发展。
这些企业受领导人知识结构、眼界以及企业自身能力的局限,任其“自我发展”进入北交所显然会耗时费力,甚至有些企业在路途中就会因为资金困局而倒下,如果政府平台公司能够凭借自身资金优势、资源优势以及政策优势前期介入,完全可以降低这一进程的不确定性,加快企业发展,真正为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创造价值,同时自身也能够创造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一石三鸟。
具体而言,产城综合运营商可以根据所在城市的产业规划和优势产业,设立专项产业基金(自身能力不够完全可以引入如和君资本这样的外部专业机构合作),然后与类似和君咨询这样的专业管理咨询公司合作,在所在辖区内根据确定的产业筛选拟赋能的“小巨人”企业。通过产业基金投资,管理咨询帮扶,外部市场和产业资源整合,优秀人才导入等全方位的赋能服务,帮助企业快速做大做强,并借助北交所实现价值变现。在这个过程中,产城综合运营商自身业务中的产业园区投资开发运营、贸易供应链业务、产投和类金融业务、数据业务等都可以在赋能中有效的找到自己发挥作用的空间,实现业务协同。更甚者,产城综合运营商甚至在看好某个产业的情况下,以赋能的这家企业为核心企业,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一系列的产业收并购,培育自身的产业板块,实现产城综合运营+产业投资+实体产业三足鼎立的业务转型。这方面,业内早有先例:武汉新湖和南京高科近年来分别孵化发育了环保和大健康业务板块,使其成为自己的主要业务板块之一。上海的张江高新在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两大板块俨然已经成为国内的产业大佬,也使其成为国内产城综合运营商成功转型的标杆。可以预见,北交所的到来将为上述操作提供更加便利,更具确定性的资本通道。
当土地财政随着这一轮房地产景气大周期的结束而不得不结束的时候,政府平台公司原有的投融资模式和业务模式都面临着重构,面对沉重的债务包袱,过去人们习惯于向政府和土地要解药,而今天,在资本市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刻,向资本市场和实体产业要解药的时代已经到来,北交所对于产城综合商的经营意味在于再次说明我近几年一直强调的一个观点:“土地财政的大门徐徐关上的时候,资本市场的大门正越开越大”。天时地利已然具备,下一步就看产城综合运营商的决策者们能不能带领团队勇敢的向未来的方向迈步。
百年之大变局,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