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建筑企业如何规避多元化发展的误区?
来源: | 作者:和君咨询建筑事业部 | 发布时间: 2025-07-19 | 29 次浏览 | 分享到:
对于很多优秀的企业,多元化发展似乎是一个默认选项,这些企业还会很自豪地将业务布局放在企业介绍中。由此可见,在很多企业看来,业务越多元,就代表着企业的综合实力越强。但对于多元化战略,学术界、商业界一直存在争议。在这些反对者眼中,企业的资源与能力是存在严格边界的,多元化不仅难以带动企业健康成长,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主业的竞争力。


到底什么是多元化?企业究竟该不该多元化?多元化战略究竟该怎么实施?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多元化的本质。


“多元化” 并不是多做几个业务

2000 年左右,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化与新公司法的实施,中国逐渐涌现出一批大型企业。面临增长的瓶颈,当时很多企业就在争论到底该多元化还是专业化的话题。其实现在回头来看,很多讨论并没有触及根本。不少人认为多元化就是多开发几个业务,多布局一些产品。事实上,多元化远非多做几个业务这么简单,真正的多元化,一定是基于某种核心能力而进行的复制,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01

核心技术驱动的多元化

苹果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就是这种模式,表面看其产品线涵盖手机、电脑、手表甚至汽车等诸多领域,但所有产品均植根于统一的芯片架构与操作系统。这种多元化本质上是技术边界的延伸,即当企业在某个技术节点建立壁垒后,可将其辐射至相邻应用场景,形成技术驱动的产品矩阵。


建筑企业也可借鉴此逻辑来进行多元化布局,例如在 PC 构建技术取得突破后,向模块化装修、工业化建材等关联领域拓展,实现技术红利的最大化;又如企业在超高层建造中积累的结构优化能力,可迁移至大型工业厂房或特殊空间设计,也可延伸至巨型悬挂式幕墙等领域。值得注意的是,整体而言建筑行业的科技渗透率较低,企业通过技术优势来构建竞争壁垒的难度较大。因此,通过技术驱动的多元化方式只适用于细分领域中的头部企业。


02

客户需求驱动的多元化


还有些企业的多元化之路始于对客户价值的深度挖掘,即通过深度绑定大客户来进行多元化业务拓展。例如企业完成医院总承包项目后,依托对医疗工艺流程的深度理解,延伸出医疗专项工程咨询、智慧后勤管理系统开发等业务。这种模式突破传统甲乙方关系,而是通过深化存量客户的价值挖掘,在客户战略升级过程中自然衍生出新业务线。


跟着大客户进行多元化业务布局,也有被动与主动之分。前者多见于中小企业,即客户发包的项目,只要自己能做就去承接,这其实是一种机会导向型的业务思维;而主动型战略,其核心在于构建 “需求牵引—技术推动” 的发展路径,多见于头部企业。企业需将客户特定场景的技术挑战转化为共性研发课题,通过联合实验室、专项技术攻关等形式,将解决方案沉淀为标准化的能力模块。当客户开启新业务线时,这些模块可快速重组为定制化服务包,既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又避免从零开始的资源消耗。


03

品牌价值驱动的多元化


建筑企业的品牌价值本质上是市场对其专业能力、履约信誉与社会责任的综合信任沉淀。当这种信任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可转化为战略势能,驱动企业突破传统业务边界,从而在关联领域实现业务拓展。这种多元化并非简单贴牌授权、合作联营,而是通过品牌内涵的创造性延伸,持续构建广泛的客户认同。


比如中国交建在基础设施领域的统治力,本质上就是一种品牌的溢出效应。当中交在跨海通道、大跨度桥梁、深海工程、高原铁路等极限施工条件中建立绝对优势后,市场便对其形成了某种认知共识,进而将这种品牌势能成为战略杠杆。当中交在拓展海上风电安装、深地空间开发等新业务时,客户对其的信任直接降低了市场进入壁垒。这种多元化战略的成功关键在于维持品牌内核的统一性,对于稀释品牌价值的短视行为应坚决令行禁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多元化并不是对外部市场机遇的盲目跟风,而是机遇自身资源能力的有序拓展。也就是说,多元化应该是由企业能力 “推动” 的,而非通过外部机遇 “拉动”。只有这样,企业的多元化业务才能是 “形散而神聚” 的,才能是健康的。


警惕盲目 “多元化” 的陷阱


由此可见,“多元化” 策略,本质上是竞争策略的一种,也是大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但与此同时,多元化策略之所以争论不断,其核心原因是很多企业或多或少都陷入了某种 “多元化” 陷阱。因此,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重新审视多元化策略。


多元化的本质是构建动态能力体系,其价值不在于业务数量的简单叠加,而在于通过能力撬动业务的增长总体而言,多元化战略有以下三个优势。


首先是风险分散当细分市场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时,企业在关联领域的技术储备与资源积累可形成缓冲带,由此避免将生存希望过度寄托于单一业务线。其次是能力复用核心技术的跨场景迁移往往能激活新业务的活力,比如企业在工业建造领域形成的数字化能力,既可支撑传统房建业务提质增效,又可衍生出智能运维、低碳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实现技术投入的多维变现。最后是战略缓冲这一点非常重要,或许决定了企业的生死,比如很多地产企业遭遇政策调控时,通过提前布局的城市更新、商业经营、智慧园区运营等衍生业务,为企业提供了战略腾挪空间。


多元化战略的失败往往源于对自身能力的误判与战略定力的缺失,具体风险可归结为三个维度。首先是伪协同陷阱企业常误判不同业务间的协同空间,将表面关联等同于实质互补,常见于盲目的多元化扩张。比如 2010 年前后不少大型建筑央企在完成原始积累后,重资产布局矿山开发、造纸厂、房地产开发等 “看似” 主业相关的多元化业务,但结局非常惨烈,很多企业的烂摊子直到现在也没有收拾干净。


其次是管理资源稀释多元化必然带来组织复杂度的指数级增长,若管理跟不上,多元化业务很可能会成为企业的黑洞,源源不断地吸走各类资源,最终导致企业在手忙脚乱中濒临崩溃。其实,有很多建筑企业是 “被迫” 多元化的,比如政府抵了一块地、开发商抵了几栋房,从而进入了房地产开发行业。其实,这些抵价品对企业最大的伤害,并不是由于其资产的折价,而是对管理资源的稀释。企业看似由于这些机缘拓展了新兴业务,大概率则是陷入了另一个深渊。


最后是占用机会成本在多元化业务的早期,资源投入的分散化必定会削弱企业在核心领域的竞争力,也会造成企业丧失潜在的其他机会。比如当企业将 80% 授信额度投入光伏组件制造,结果新能源业务没什么进展,又错失了城市地下管廊专项债政策红利,更导致主营业务的投标保函额度紧张,进而造成连锁反应。


其实,多元化的诸多陷阱,最终可归因于一点,就是企业很难遏制强烈的扩张冲动。在此我们不得不提两个公司,一是华为,二是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华为在房地产最为火爆之时,却坚决不进入该领域。要知道 2010 年前后,是个企业都在进行房地产开发。药企、制造业、食品企业,进军房地产行业的比比皆是,犹如捡钱;而巴菲特更是因为 “看不懂”,绝不投资互联网科技企业。这两家公司看似错过了巨大的时代红利,但也正是由于真正做到了 “不挣自己看不懂的钱”,它们才能在各自领域建立起不可撼动的竞争壁垒。


这种战略定力的本质,是对企业能力边界和商业本质的深刻认知:华为深知通信设备领域的持续领先需要数十年技术积累的专注,而伯克希尔则始终恪守 “价值投资需要安全边际” 的铁律。


那些看似诱人的跨界机会,往往隐藏着致命的认知盲区。当企业被短期利益驱动而贸然进入陌生领域时,不仅会面临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的系统性匮乏,更可能因资源分散导致主航道失焦。真正的战略智慧不在于追逐所有可能的机会,而在于清醒判断哪些机会必须舍弃——这种克制力恰恰是多元化失败企业最缺乏的品质。


这两家公司的实践揭示了一个真理:卓越企业的成长轨迹不是由扩张欲望驱动的,而是由价值创造能力定义的。当行业潮水退去时,能够穿越周期的永远是那些在核心领域持续深耕,用专业主义对抗机会主义的企业。


辩证看待多元化策略

企业业务战略多元化的本质在于核心能力的延伸与价值重构,而非单纯业务数量的扩张。实施多元化的前提是企业已建立明确的能力护城河,并通过技术协同、客户需求深耕或品牌势能转化等方式实现业务的有序拓展。


多元化过程中需警惕三大陷阱:伪协同导致的资源错配、管理复杂度引发的效率塌陷,以及机会成本对核心竞争力的侵蚀。避开这些陷阱,最关键的是遏制自身盲目扩张的冲动。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