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升降浮沉的命运背后,反映出的是中国城市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演变轨迹和演变逻辑。过去20年里,无论内部城市和位次如何变动,百强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在国家经济总量中占比持续稳定在70%以上,无可动摇地成为中国经济的基本盘。而在结构上,百强城市则呈现出重要的变动趋势和变动特征。
1、百强城市结构20年里持续发生重大变动
位次越靠前的城市稳定性相对越高,位次越靠后的城市变动性相对越大。通过2000年-2020年百强城市位次变动幅度状况的数据与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城市长期保持高竞争强度。除极少数城市外,一座城市要想在中国的城市结构中持续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实在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事实上,高强度的城市竞争正是中国经济活跃度的一个重要表现。可以预见的是,未来20年仍然是甚至更加是城市的高强度竞争时代,百强城市结构仍将持续发生重大变动
2、城市变迁反映出国家经济结构变迁的一定趋势
2000年-2010年是中国重化工业的十年,一批能源城市、传统资源型城市和重化工业城市占据GDP榜单的前列。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呈现新特征特别是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生产要素结构、企业结构的不断提升,这批资源依赖、粗放发展、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一业独大甚至一企独大(因企建城)的城市在后十年中快速滑落。东营、淄博、鄂尔多斯、大庆、包头、鞍山、枣庄、茂名、绥化、湛江等城市都是这一群体的代表。事实上24座城市中绝大多数城市的变迁都是这一趋势的反映。这是过去二十年里中国经济结构变迁在产业维度上的一个重要表现。
3、经济活动持续向城市群特别是主要城市群集中
显示经济活动持续向城市群特别是长三角、长江中游等主要城市群集中。可以预期上述城市中相当一部分将会在中国经济的下一阶段保持或者实现更加亮丽的跃升,可以预期下一个20年的百强城市图谱将会进一步地聚焦和构筑于特大城市群和超大城市群之上。
4、体现和代表新发展理念的一批城市群体性崛起
与绥化、大庆、鞍山、盘锦、东营、淄博、包头、鄂尔多斯、邢台、保定等一批重化工业和传统制造业城市快速下滑形成对比的是,合肥、长沙、东莞、贵阳、昆明、南昌、厦门、珠海、扬州、泰州、芜湖、湖州等一批城市群体性快速崛起,正成为中国城市大家庭中引人瞩目的“新生代”。
这些城市与诸多传统的GDP大城迥然不同,他们恰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切实实践者和生动诠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