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竞争进入存量博弈的背景下,人效管理已成为组织能力建设的核心命题。根据麦肯锡2023年企业效能研究报告显示,卓越运营企业的单位人力成本产出效率较行业均值高出47%,这清晰揭示了人力资本精细化运营的战略价值。
然而,很多人对人效管理的理解等同于“裁员”,在这里要明确指出人效管理并不等于裁员,人效管理的本质是通过系统化的管理机制,实现人力资源投入与组织产出的最优化配置,也就是做大分母的同时控制或减小分子。这要求企业通过科学的组织及岗位体系、精准的资源配置和持续的流程优化,在控制人力成本的同时提升组织效能。这既涉及劳动生产率、人力成本投产比等量化指标的精进,更需要组织设计、激励机制与数字化转型的多维协同。
基于和君团队多年的咨询实践经验,本文将人效管理聚焦于三个实践维度:基于战略及业务价值链的组织模式设计、敏捷组织下的动态编制管理以及基于能力发展的人才发展体系。我们期待通过专业探讨,为企业构建可持续的人效提升路径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在数字化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叠加效应下,传统科层制组织的“部门墙”“数据孤岛”等问题正成为制约企业效率的瓶颈。麦肯锡研究表明,典型制造型企业中,30%-40%的管理精力消耗于跨部门协同,而价值链各环节的信息断点直接导致决策滞后与资源错配。在此背景下,平台型组织架构通过重构全价值链的协作逻辑,将分散的职能模块整合为可复用、可扩展的能力平台,成为企业突破结构效率天花板的核心路径。
在咨询实践中,我们帮助越来越多的企业搭建“灵活前台、专业中后台”式的平台型组织模式,旨在缩短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减少层级提高觉决策效率,矩阵式耦合使业务前台更加敏捷,提高组织系统性和结构效率。核心有两点:
一是做强做专中后台:强化研发、供应链、数据等核心能力,构建标准化服务模块赋能前台。例如,海尔搭建“HOPE创新平台”,整合全球研发资源与用户需求数据,使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35%,研发资源复用率提升至60%。
二是做活业务前台: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灵活前台业务单元,并基于中后台能力快速组合创新业务单元。例如,华为“铁三角”模式即通过“客户经理+解决方案专家+交付专家”的标准化作战单元,调用技术中台与供应链中台资源,实现项目签约至交付周期压缩50%;
这种架构变革使组织从“管控型科层”进化为“赋能型平台组织”,Gartner调研显示,采用平台架构的企业跨部门协作效率平均提升45%,战略落地速度加快2.3倍。
定岗定编是人效管控最常用方式,也是人效管控的基础,但传统的定岗定编模式往往过于刚性,响应滞后。在咨询实践中遇到不少业务负责人对定岗定编的不满,尤其是波动性大、周期性强的业务。麦肯锡调研显示,67%的企业因编制与业务需求错配,每年损失至少15%的人力成本效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定岗定编失去价值——相反,以科学的岗位体系为基础,叠加动态预测与弹性调整机制,正成为破解“编制僵化”与“人效黑洞”的关键路径。
传统定岗定编的失效,本质在于将“岗位”与“编制”视为固定常量,而非随战略、市场等变量动态调整的函数。因此,定岗定编也在由静态框架向动态调整“进化”。
首先,需要建立科学的岗位体系,确定组织的最小单元-“岗位”。关于如何定岗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诸如组织分析法、流程分析法、标杆对照法、专家评议法等等,这些方法本身都是有效的,历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具体方法在此不过多的介绍。但是,实践中HR往往容易陷入专业方法的陷阱,为工具、方法是举,而忽略了“岗位”的本质是承接业务价值。因此,必须确定岗位的价值,尽可能的岗位价值量化。举个例子,某工厂设置某某文员岗位,目前负责报表统计等几项工作,站在岗位价值的视角是去分析这些职责是否具有价值,如果没有价值则可取消该岗位,原有无价值的事业完全可不用做,反而业务效率会更高。 此外,在设计标准岗位时,尽可能以精简高效为原则,能合并的岗位在不影响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尽可能合并,控制岗位的数量,减少岗位的冗余。
其次,需要基于分层分类的原则设立弹性编制模式。首先,根据岗位的特性进行分层分类设计定编的标准,例如同为销售岗位,不同性质的销售岗位定编依据可以不同,例如以人均销售额、不同渠道等进行定编。其次,根据不同特性岗位设置弹性编制模式。例如对工作职责比较固定的管理岗位编制采取固定编制模式,对于与业务量波动相关的岗位设置缓冲区,采用“基础编制+动态调整”,保证业务的前提下严控编制。例如华为采用“基线编制+动态池”模式,研发部门保留70%核心编制,另设30%弹性资源池,根据项目优先级动态调配。此机制使其在5G业务爆发期,关键岗位人力响应速度加快2倍,闲置人力成本下降18%。
不能忽略的是,动态管控的基础在于业务预测与数据预测体系。一要建立HR与业务长官的协同机制,参与业务规划制定,并根据业务发展规划进行排兵布阵,并根据业务发展节奏进行滚动需求预测。二要建立数据体系,整合战略规划、历史人效、市场预测等多维数据,建立公司预测模型。例如,某零售集团搭建“人力需求预测平台”,接入销售预测、客流分析、线上转化率等12类数据源,实现未来6个月人力需求的误差率低于8%。三要建立并完善人才供应体系,提高公司的人才供应能力。在服务企业中,往往会听到业务部分反馈在业务不景气时优化掉人员,但业务饱和时迟迟招聘不到人,因此很难做到滚动预测与供应。因此,只有补强人才供应的最后一环才能够形成闭环,真正做到滚动预测与动态管控。
在技术迭代加速与业务模式剧变的双重挑战下,企业竞争的本质已演变为“人才密度”的较量。波士顿咨询研究指出,高人才密度企业(Top 20%)的营收增长率是行业平均值的2.3倍,人均利润贡献高出58%。所谓“人才密度”,不仅指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占比,更强调组织内人才价值创造能力的集中度与协同效率。构建人才发展体系,需突破传统培训的碎片化模式,紧紧围绕战略落地要求的能力建模和基于盘点的人才优化机制,打造人才价值持续增值的生态闭环。
人才密度提升的首要任务是定义“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毫无疑问,战略才是构建人才能力体系的核心,企业需通过“战略-业务-能力”三级穿透模型,将抽象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岗位能力标准。
第一,能力建模。基于未来3-5年业务规划,在定义清晰组织能力的基础下归纳提炼关键岗位的核心能力项。例如某制造企业为全面转型升级,塑造高品质的形象,将生产主管的能力细化为“现场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等多项能力”,并构建能力分级体系。
第二,技能地图。动态更新技能需求库,构建关键岗位的应知应会的产能图谱,完善学习平台,实行训战结合的模式全面提升人才产能。例如,IBM的“技能护照”计划即通过AI分析员工技能缺口,推送个性化课程,使员工技能迭代速度提升40%。
第三,梯队建设。基于业务规划及职业发展通道,搭建人才梯队建设,储备关键人才。每年固定给予预算投入人才储备,提升人才密度。
为了确保人才的高密度,人才盘点是持续优化的重要抓手。人才盘点是大多数企业都在做的,但是盘点的核心价值不在于静态评估,而在于通过周期性校准形成“诊断-干预-进化”的闭环。企业可以通过将人才盘点与业务发展、技术迭代同步,构建“战略需求牵引人才供给、人才能力反哺战略升级”的动态平衡机制,持续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密度,提升人效。
企业需摒弃“管控思维”,以平台化架构打破部门壁垒,以动态编制匹配业务波动,以高人才密度驱动创新突破。三者相互咬合、循环增益:平台组织为资源流动提供骨架,动态机制确保供需精准适配,人才发展则注入持续进化的生命力。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唯有将人效管理嵌入战略核心,以数据穿透价值链、以敏捷应对不确定性,方能将人力成本转化为增长动能。未来,人效竞争力将不再停留于指标优化,而是升维为组织韧性构建与生态价值重塑的关键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