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国有药企做好“十四五”规划的“六大因素”
来源:和君 | 作者:和君医药医疗事业部 张坤锋、朱理文 | 发布时间: 2020-06-08 | 3961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0年是各级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进行“十四五”规划的筹谋之年,作为国有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药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医改进入深水区,医保红利逐步消失,面临前所未有的增长压力。“十四五”承上启下,对国有药企来说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做好“十四五”规划呢?我们从多年为医药医疗行业提供规划咨询服务的案例中,总结提炼出六大关键因素并作简要说明,以作他山之石,供国有药企负责规划的各级部门和人员参考。


一、强化党的建设,遵循《条例》,引领企业发展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国有药企也不例外。2019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研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2019年12月30日发布并施行。《条例》是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基本遵循。


国有药企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政治站位要高,一定要深刻学习和领会《条例》精神,按照《条例》要求,明确党委(党组)发挥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依照规定讨论和决定企业重大事项。明确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写明党组织的职责权限、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基础保障等重要事项,明确党组织研究讨论是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坚持和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切实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使党组织发挥作用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创新“国有企业党建+”模式,将党建和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引领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这是国有药企“十四五”规划的重大核心任务。


二、认清产业政策和新技术变化,快速应对,抓住市场机会


我国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后,经历过1978-1984年的放权阶段、1985-1992年的权利分离阶段、1993-2002年的现代化阶段和2003-2013年的股份制阶段四轮重大改革,目前正在进行更深程度的第五轮改革,即2013至今的混改阶段。改革主要集中在六大方向:国企分类监管体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资证券化、国企整合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含员工持股)和完善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药企也要紧跟改革大势和方向,谋定而动、适时变革。


医药医疗事关人民健康,在深化改革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国家出台了诸多产业政策。比如研发和生产方面的加快审评审批、加快进口药品国内上市、化药注册分类变更、改革临床试验管理、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实施MAH制度、引入国际指导原则、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等政策;流通方面的两票制、营改增、金税三期、医药反腐、零售药店分类分级管理等政策;医院方面的取消药品加成、医疗机构控费、降低药占比、2018版基本药物目录、将制定国家辅助用药目录等政策;医保方面的医药支付方式改革、医保控费、医保目录调整、4+7带量采购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对药企来说影响巨大,需要深刻领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快速做出应对之策,以免错失市场机会。


此外,当前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正在冲击传统药企原有的研产供销体系,药企面临跨界竞争与新技术颠覆的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机遇。转变传统的产业链一维思考(研产供销在一个平面内展开)为立体的四维思考(从产业链、相关产业、商业逻辑和时间周期四个维度上进行立体化和综合考虑),创新商业模式,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巩固扩大老根据地,寻找新业务、新市场和新机会,实现突破发展。


三、看准行业发展趋势,洞悉本质,做正确的事


医药健康产业起源于制药业和医疗服务业,经过逐步演化和发展,从治已病到治未病,从被动消费到主动消费,从病患者到健康人群,产业边界不断延展,产业内涵逐步丰富。国有药企需深刻了解医药行业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顺势而为,在产业链和相关产业上进行规划和布局,构建产业生态体系。


中国医药行业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当前增速放缓,增长压力加大,正在发生变化,回归、规范、整合、分化、创新和升级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回归:行业发展回归本质,药品价格回归价值;

规范:既要规范生产和经营,又要规范市场行为;

整合:行业整合和效率提升是核心命题;

分化:产业分工细化,医药和医疗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逐步开放,业务外包、分工协作将成为常态;

创新:创新引领发展,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同等重要;

升级:加速产业升级,对标国际先进企业,推动实现产品、技术、人才和管理的全面升级。


国有药企应洞悉这些行业本质,抓住未来发展趋势,做正确的事,以免跑偏方向。


四、摸透自身家底,坚守主业,选择合适战略


从 2009 年至今,由和君医药医疗事业部和《E 药经理人》杂志联合发起的“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竞争力20强评选活动”已连续举办11届,每年评出竞争力20强企业,我们对这些优秀上市公司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其战略选择主要在于以下四种: 


一是产品创新战略。从终端市场出发,聚焦优势领域,通过研发创新开发新产品,通过营销努力培育重磅产品。当一个产品成功之后,再选择第二个、第三个产品开发和培育,不断丰富产品管线,并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如恒瑞医药的“科技创新+国际化”战略,石药集团的“聚焦医药主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是产业整合战略。从产业链的某一环节切入,做大做强后,进而沿着产业链进行横向或纵向并购和整合,以提升企业的市场地位和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最终成为产业王者。如科伦药业的“大输液市场整合”战略,国药控股的“网络扩张+产品整合”战略。


三是市场聚焦战略。聚焦核心目标市场,基于患者和用户的需求整合相关资源,打造平台化和生态化的组织。如乐普医疗的“心生态”战略,药明生物的“生物制剂的定制化服务提供商”战略。


四是转型升级战略。立足医药行业,放眼大健康产业,依托品牌优势进行战略转型和升级。如白云山的“振兴大南药、发展大健康、推进大商业、开拓大医疗”战略,云南白药的“新白药、大健康”战略,片仔癀的“一核两翼”战略。


基于以上四种战略,国有药企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战略路径呢?


首选需要摸透自己的家底,做到心中有数。在这点上,除了企业自身时时盘点外,也可选择外部第三方智力机构,定期对企业下属的所有业务、项目、单位进行系统的调研和评估,以得出一些客观判断供企业参考。比如,发现风险:企业发展的总体风险大不大,风险构成和隐患在哪里,如何把控风险、排除隐患?发现业务:哪些业务和单位有前途,哪些没前途?对有前途的业务和单位,在资源匹配上实行倾斜。发现人才:谁堪重用、谁可培养、谁当调岗、谁应辞退?打造一支精干高效、忠诚度高的团队。


其次要坚守主业,不盲目求大求新。从整个大健康产业的构成来看,涵盖了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和吃、喝、玩、乐,每个细分领域都有机会。国有药企在进行产业布局时,一定要坚守自己的主业,这是生存之本;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价值链、产业链、产业生态体系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


五、理顺组织管控体系,创新机制,提高运营效率


我们认为一个企业的结构效率大于运营效率,理顺企业的组织管控体系,创新机制,才能真正持续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才能为规划落地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国有药企需要首选做好顶层设计,从梳理公司发展战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选择管控模式、明确管控职能、制定管控机制、清晰管控流程等方面进行通盘谋划。


通过组织管控体系建设和优化,既保障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又充分发挥各业务单元的灵活性,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实现国有药企的资源共享、协同聚力、风险防范、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等目的。


六、明晰考核督导机制,贯彻落实,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规划落地实施上,需以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年度攻坚计划、年度预算与经营计划等为抓手,设定科学、合理的KPI考核指标,明确到各部门、各业务单元、各分子公司和各个人身上,进行全程考核和督导,确保贯彻落实。


在规划成果上,需形成不同版本,比如政府汇报版,向政府、国资委等展示企业未来的发展思路,获得肯定和认可,以营造有利的外部政策环境,获取更大的政策支持和资源调配;内部宣贯版,向企业内部各部门、各业务单元或各分子公司宣贯和培训整体规划,以形成战略一致及执行合力;战略合作版,向产业链上下游与产业生态体系上的合作伙伴阐述企业发展思路,以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打造互利共赢的生态圈;资本推广版,将战略规划提炼成商业亮点,向资本市场推广,一方面获取其认可,另一方面利于市值管理,帮助企业获取资本动力,进行产融互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语


未来的医药市场将属于具有强大产品研发能力、高超资本运营能力和卓越企业管理能力的企业。国有药企更需深刻了解内外部环境变化,洞悉行业本质,坚持正确方向,坚守主业,抓住机遇,成功进行战略转型与升级,做活做强做优做大,义不容辞的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而“十四五”规划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国有药企应高度重视。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