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提到国家战略高度,一经提出,便引得各类企业趋之若鹜,希望在世界第四大湾区的发展中分得一杯羹。环保企业自然也在此列,对湾区一往情深,频送秋波。
诚然,随着大湾区发展,人口的增长无疑将为追逐人口红利的传统环保行业(如市政污水、城市环卫、垃圾焚烧等)带来大量的市场增量空间,不可谓不吸引。但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无论是当地企业,如粤海水务、深圳水务,或是行业龙头,如北控水务、苏伊士,甚至如雅居乐这样的跨界企业都在虎视眈眈,传统领域竞争激烈。准备加入这场“战斗”的企业,是否可以稍作停顿与思考,看看更大的图景?
相较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虽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但人均、地均GDP还远远落后,未来产业结构必将持续调整、升级。沿海、东岸与西岸三大产业带的建设与升级,无一不意味着大量的工业环保市场机遇。相比于传统ToG环保市场,为大湾区经济转型发展服务的ToB环保市场更值得业内企业关注。
以芯片制造为例,美国“断供”给我国狠狠敲了一记警钟,预期我国芯片也必将奋起直追,而目前我国从事芯片水的企业没有核心技术竞争力,几乎没有提供高端超纯水的能力。又如工业废水,以广东省为例,目前处理主要以二级处理为主,工业废水的一级处理、工业节水方案等领域仍存在大量市场空间。再如工业固废、工业集聚区监测监控等林林种种,有效供给何在?
通过末端治理的方式仅仅是治标,无法彻底解决环保问题。只有通过源头控制,并与末端相结合,才能更彻底的解决环境问题。高起点、高规格的大湾区经济,如果没有环保的保驾护航,必将寸步难行,而目前大湾区工业领域环保尚未被完全开发,且该领域并无龙头企业存在。换言之,谁能为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合适的环保解决方案,谁就将成为大湾区经济发展的“绿色”航母,在大湾区建设的功劳簿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