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中药注射剂生死考:新政倒逼行业价值回归
来源: | 作者:史天一 和君咨询医药医疗事业部  | 发布时间: 2025-11-13 | 24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日,国家药监局、国家卫健委与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出“最严监管令”,宣布对所有在2019年《药品管理法》实施前上市的中药注射液,一律重新评价。不提交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的产品,将被退市。新政将倒逼行业加速洗牌和价值回归。

政策评价:优胜劣汰机制确立,行业加速洗牌

此次新政的核心在于建立了“奖优罚劣”的清晰导向。监管逻辑并非一味采取严苛限制与淘汰,而是通过设定严格评价标准,为达标企业提供审评加速等政策支持,将监管压力转化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内生动力。政策将倒逼企业注重产品的疗效与安全性,加大研发投入以通过再评价。行业将加速洗牌,研发基础扎实、质量管理严格的龙头企业有望凭借证据优势扩大市场份额;而研发能力薄弱的中小企业则面临批文被吊销、退出市场的风险。

中药注射剂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数据显示,中药注射液院内市场销售额从2016年的880.58亿元,连续6年下降至2022年的406.14亿元,市场规模缩减50%以上。同时,产业集中化趋势加速,2023年销售额排名前10的中药注射剂品种市场份额达65%,较2016年提升约20个百分点。随着政策落地,未来3-5年,中药注射剂市场集中度可能进一步提升,形成头部企业主导、数十个核心品种竞争的新格局,行业从规模扩张迈向行业价值回归重塑阶段。

破局之路:四维发力,决胜质量为王新周期

行业价值回归是中药注射剂的大趋势,只有顺应趋势的企业,才能生存和壮大。

在研发创新维度,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其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是证明产品安全有效的科学基础。企业应尽快加大对核心品种的基础研究投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深入开展与临床疗效相关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具体而言,企业可设立专项研究基金,将单品种投入控制在年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基础研究,与顶尖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化学成分群、作用靶点、代谢途径等系统研究。同时引入高分辨率质谱、核磁共振等先进分析设备,建立指纹图谱质量控制体系,开展从药材、中间体到成品的全程物质基础研究,明确活性成分与杂质成分。通过这些研究,企业能够精确表述产品中的化学组成,阐明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生产工艺优化指明方向。

在质量提升维度,质量可控性是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的关键考量因素。企业应着力构建从“药材源头”到“患者床头”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重点建设方向包括建立规范化药材种植基地,推行GAP管理,确保原料质量均一稳定;改进提取纯化工艺,引入超滤、层析等精细分离技术,去除无效杂质和致敏物质;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增加关键质控指标,如高分子物质含量、过敏原限量等;建立产品生命周期质量档案,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质量追溯。以神威药业为例,其清开灵注射液通过工艺改进,将杂质含量降低了30%,不良反应率显著下降。这种质量提升为企业通过再评价奠定了坚实基础。

临床价值是中药注射剂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在临床价值维度,企业应创新临床评价模式,通过科学规范的临床研究,积累产品安全有效的证据体系,确证临床价值。证据体系建设路径包括开展符合GCP规范的大样本临床安全性研究,建立产品安全性数据库;设计实施随机对照试验,确证产品在目标适应症中的疗效优势;开展真实世界研究,收集产品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加强药物经济学评价,证明产品的经济性价值。

在战略布局维度,面对政策调整,企业需从战略高度重新规划产品布局,构建抗风险能力强的产品组合,降低对单一注射剂品种的依赖。战略调整方向包括对现有中药注射剂产品线进行全面评估,集中资源保障核心品种通过再评价;加大口服制剂、外用制剂等替代剂型的研发投入,如将注射剂改为粉针剂或口服液;布局中药经典名方、中药新药研发,培育新的增长点;探索中西医结合发展路径,开发符合现代医学标准的中药产品。康缘药业通过“注射与口服并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产品布局,在热毒宁注射液面临政策压力的同时,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等新品种快速成长,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

浪潮已至,唯变者进。监管的收紧必然伴随着转型的阵痛,但这同样是行业走向成熟与规范的必经之路。当“良币驱逐劣币”成为不可逆的潮流,每一个坚守科学精神、致力于价值证明的企业,都将在这一历史性的分水岭中,为自己赢得一个更确定的未来。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