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理想突发组织大调整:“学华为”不灵了吗?
来源: | 作者:王静 和君咨询合伙人、和君标杆学习研究中心主任 | 发布时间: 2025-11-17 | 23 次浏览 | 分享到:

引言

近日,36氪汽车发布了一篇《李想直管人事,华为系高管淡出理想管理层的报道,报道中表示理想汽车进行新一轮组织调整,核心变化是HR职能从CFO体系回归李想直管,流程财经与组织条线进一步弱化华为系影响。这背后透露出什么?是否意味着“学华为”这件事在当前环境下不再适用了?

落幕之后,我们该如何定义这次回归?

不少人开始问理想这波,是不是宣布“学华为模式”失败?今天,我们从管理视角,和你聊聊这场调整背后的真正逻辑。

“学华为”本身没错,但照搬华为一定会出问题。

过去两年,理想为了补齐组织能力,引入多位华为背景高管,并上马类似PBC的压强绩效体系。本意是补短板、建流程,但实践下来,销售跨区抢单、内部返佣风波频发;纯电产品节奏被打乱,关键判断误差不断;OKR、PBC两套体系来回切换,让组织的节奏被反复重置。
这些表象背后指向同一个根源:理想的组织基因与华为的组织周期不匹配。
华为是一家依靠复杂组织架构、军队化纪律和千亿研发投入运转的重型企业,而理想仍然依赖产品敏捷、快速试错和深度用户洞察。两个体系本就站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硬套只能带来撕裂。
因此理想此刻的调整,并不是“否定华为”,而是停止照搬、转向更适合自身节奏的“选择性吸收”。

HR回到CEO直管,是组织文化的一次“归位”。

在管理学里,HR汇报对象的变化,往往代表文化权威的重新确立。
当HR从业务线回到CEO直管,其实意味着组织的文化方向要重新统一。
过去一年,理想内部出现了两套不同的文化逻辑:一套是“用户价值驱动”的理想原生体系,一套是“结果压强文化”的华为管理范式。两者长期并行,必然形成认知冲突,也让组织在执行中左右拉扯。
在销量承压、AI投入分散、组织波动加大的阶段,CEO必须重新把“人和文化”抓在手里,让组织从纷乱中回到共同语言、共同方法和共同价值观。这不是权力收回,而是信任链的重建;不是向后收缩,而是为下一阶段的增长重新校准底层操作系统。
回到OKR、弱化压强绩效,也并非简单否定之前的尝试,而是让组织重新获得呼吸空间,让创新业务恢复必要的灵活性。

“华为模式失效”是一种误读,本质是组织匹配度的问题。

不止理想,所有新势力车企这几年都经历了“学习别人 → 发现不适用 → 回到适配性”的循环。

  • 小鹏学特斯拉,只保留下极少的有效部分;
  • 蔚来学德系,发现节奏太慢,不适应国内竞争;
  • 比亚迪学丰田,也只保留了精益体系
  • 理想学华为,如今走到“做减法”的阶段。

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组织模型没有通用模板
任何企业的制度、流程和文化,都必须与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匹配。否则,看似强化执行力,实际却会造成节奏混乱和内部摩擦——就像喝水呛着,不是水的问题,而是方式不对。

真正值得所有企业反思的,是“组织与战略的同频”。

每一家企业都会在某个节点面临一个相似的问题:
到底是跟风学习行业标杆,还是找到与自身阶段匹配的组织节奏?
理想这次调整给出的答案是:组织永远要服务战略,而不是被管理工具绑架。PBC并非“错”,但它属于高度执行型组织;而创新密集的业务,需要的是探索与试错,而不是排名与压强。
真正值得学习华为的,从来不是“强纪律”和“强压强”,而是它在客户问题上的极致投入、在研发上的长期主义,以及在组织能力上的持续迭代。这些原则可以跨行业复用,而表层的组织形态则无法照搬。
当企业站在关键周期,CEO必须亲自抓组织,就像特斯拉在关键节点一定是马斯克亲自掌控人才和文化一样。谁来管理HR,决定了组织下一阶段的方向,会影响创新方式、协作方式,甚至影响企业对未来的判断方式。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