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当变化成为常态,企业如何找到韧性增长密码?
来源: | 作者:张果 和君咨询业务合伙人、和君电力电气事业部副总经理 | 发布时间: 2025-11-23 | 20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年,技术革命浪潮迭起,黑天鹅事件频现,产业周期迭代速度越来越快,能不能扛住不确定性,成了企业活下去、活得好的关键。结合当下前沿的管理思路和领先企业的发展经验,我们从战略认知升级、动态能力打磨、韧性体系搭建、价值共生网络构建四个方向,聊聊企业该怎么穿越不确定性的迷雾,找到稳稳的增长路径。

战略认知升:从被动防御到主动进化


面对不确定性,企业第一步得先搭起结构性不确定性的战略预警架子。企业不能再盯着传统的SWOT分析不放,得换成能扫描技术、需求、政策的三维模型,具体要做好这两件事:


精准识别结构性不确定性


戴尔就是个典型的反面例子,当年没把智能终端革命当回事,结果PC业务一路下滑,正好印证了管理大师拉姆·查兰说的缺了颠覆性变革预警,企业很容易掉坑里。反观阿里巴巴,早早预判到消费会往线上走,提前布局云计算和数字支付,把行业变革变成了自己的增长引擎,这就是精准识别的力量。


推行双元并行战略


例如,美的集团在空调市场保持领先的同时,每年砸百亿研发机器人和智慧楼宇技术,让传统制造和数字化转型齐头并进。

要做到这些,企业得有动态战略仪表盘,靠市场渗透率、技术成熟度、生态连接度这些指标随时调整方向。亚马逊的逆向工作法就很值得学习——先想清楚五年后客户需要什么,再倒过来安排资源,让战略规划能跟着市场变,自己修正方向。

动态能力构建:练就能扛变化的敏捷本事

管理学者陈春花提出的效率致胜,到了数字时代,已经变成靠数据驱动的敏捷响应体系,核心要抓快速决策和技术储备这两个关键点:


打造快速决策机制


字节跳动的全信息流会议模式很奏效,所有相关文档提前24小时发下去,大家会前吃透内容,开会直接拍板,决策周期比以前大幅缩短。再如特斯拉的“48小时原型测试法,从设计改动到做出样车验证,整个流程无缝衔接,就算在疫情期间,每年交付量还能保持50%的增速。


动态布局技术储备

宁德时代的量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三级技术矩阵,把技术布局做得很扎实。单说钠离子电池,他们早五年就开始研究,后来锂资源价格波动,这套技术立马成了应对风险的缓冲垫。微软专门设了技术侦察兵团队,紧盯全球2000多个实验室的创新动态,当初敢砸百亿投生成式AI,就是因为提前预判到ChatGPT这类技术的潜力。

然,这些能力离不开组织架构的支撑。海尔把8万多名员工拆分成4000多个创客小微团队,搞机会赌约制,哪个方向有机会,资源马上为之倾斜;Zoom用户量突然暴涨500%的时候,靠云端资源灵活调配,服务一点没掉链子,这都是模块化架构在实战中发挥的作用。

韧性体系锻造:构建能扛摔的反脆弱组织

应对不确定性,关键是打造能接受失败、扛得住折腾的韧性系统,核心要做好模块化设计和资源缓冲:


做好模块化架构设计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制造单元岛模式很聪明,一条生产线能同时生产3款车型,就算供应链出点问题,影响也能降低60%。西门子靠MindSphere工业互联网平台,把全球工厂的设备数据都连起来,实时监控、提前预判故障,处理问题的速度比以前快了3倍。


做好资源缓冲池规划


华为在芯片研发时,特意留了“20%的冗余设计,既保证技术领先,又能应对制程突然变化的风险。反观波音787项目,当初为了压缩成本,把缓冲资源砍得太狠,结果成本超支了120亿美元,反倒证明了时间、预算、技能三方面的缓冲机制有多重要。

除此之外,韧性还得靠文化慢慢养。Spotify定期办失败嘉年华,把工作中踩过的坑、出过错的案例拿出来分享,变成全公司的学习素材;微软Azure团队专门搞灾难日演练,主动让系统出故障,测试恢复能力,就是要让反脆弱变成组织的本能。

价值共生网络:拉着伙伴一起扛风险、创价值


应对不确定性的最高境界,是打造价值共生体,打破单打独斗的模式,学会和生态伙伴、客户一起成长:


靠生态化分担风险

英特尔和微软的“Wintel联盟就是经典案例,两家通过统一技术标准,一起降低创新风险,硬是把PC产业带火了三十年。


深挖顾客价值

蚂蚁金服的场景金融模式,把支付数据变成了信用评估的依据,彻底改变了传统银行的服务逻辑。美的集团建了2000万用户的需求数据库,搞C2M反向定制,根据用户需求直接开发产品,新品研发周期大幅缩短。

要构建这样的共生网络,就得打破传统的竞争思维。宁德时代和蔚来合作搞电池银行,把电池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既方便用户,又降低了双方的风险;海尔卡奥斯平台聚集了15万家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跨行业合作,互相补短板,抗风险能力能呈指数级提升——这才是生态协同的力量。

不确定时代,找准确定的活法

企业要扛住不确定性,核心就是把变化变成组织的日常。这需要三个关键转变:从靠经验做决策,变成靠数据智能指路;从死板的管控模式,变成像生物一样能自我进化;从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变成大家一起赢的生态共生。

就像亚马逊始终保持“Day 1”(创业第一天)的心态,华为时刻保持对危机的清醒认知,真正厉害的企业,都在通过不断自我革新,在不确定性的风暴里,闯出让自己稳稳增长的路。德鲁克说得好: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创造它。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