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扩张与风险暴露的交替震荡中,中国证券行业用不到二十年完成了从“业务至上”到“文化先行”的观念革命。本文以政策文件、监管数据、一线访谈为据,系统梳理这场转折的制度脉络、内在逻辑与未来走向,力图为更多金融机构乃至更多行业提供可复制的文化治理范式。
一、问题缘起:高速扩张背后的文化缺位
2000年后至2015年间,证券行业在“牌照红利+通道业务”驱动下经历了规模爆发式增长。当2006年沪深交易所总市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时,业内流行一句话:“谁的营业部多,谁就赢。”彼时的竞争焦点集中在“谁跑得快”:营业部数量、通道交易量、资管规模成为衡量成败的核心指标,券商考核唯规模论,即通道收入、保证金余额、资管规模是硬通货,文化、品牌、声誉是“软柿子”,文化被简化为“打鸡血”式的销售口号,合规、风控、声誉常被置于可谈判的灰色地带。结果,行业出现了“高流动、高投诉、高罚单”的三高现象,道德风险事件频发,社会形象受损,监管成本攀升。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后,全行业净利润同比骤降49%,监管部门开出的罚单金额却创下历史新高。惨痛教训让市场第一次意识到:没有文化约束的速度,终将反噬自身。
历史回溯:证券行业“文化赤字”的形成过程
1.牌照红利阶段(1999–2006):综合治理后券商数量从430家锐减至106家,幸存者为抢占份额,普遍采取“人海+高提成”模式。合规岗位形同虚设,营业部店头海报甚至打出“内部消息、稳赚不赔”。
2.通道为王阶段(2007–2012):创业板开闸、融资融券试点,行业净利润四年增长4倍,但佣金战愈演愈烈。某头部券商曾把员工薪资70%与当月开户数挂钩,结果出现“大学生开户一日游”乱象。
3.资管扩张阶段(2013–2015):通道业务+结构化配资推动资管规模两年翻三倍。文化缺位导致风险外溢:2015年7月,证监会通报6家券商两融违规,涉及金额480亿元,市场信用瞬间坍塌。
二、转折节点:三份文件与一场动员大会
一系列的事件最终触发了监管、市场与社会的三重倒逼:2016年“全面风险管理规范”首次将“声誉风险”纳入券商风险分类;2018年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迫使券商重新审视“卖者尽责”;2019年科创板开板,机构询价阶段即出现“抱团压价”争议,监管连夜窗口指导,市场第一次把“道德风险”与发行定价效率直接挂钩;博、短视频平台放大个案效应,某券商分析师“饭局不雅视频”48小时点击量破3亿,市值蒸发120亿元,让董事会真正体会到“声誉折现”;……
最终,中证协推出一系列针对行业文化与券商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实现了制度定型:2019年出台《建设证券基金行业文化、防范道德风险工作纲要》, 明确“合规、诚信、专业、稳健”八字价值观,提出“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树品牌”时间表;2020年推出《证券行业文化建设十要素》,将抽象价值细化为可操作、可量化的10大类35项指标,直接嵌入分类评价,权重10%,等同于净资本约束;中证协2022年的评估中,A类券商15家,C类9家,D类2家,D类公司被暂停收益凭证发行资格,首次实现“文化不达标=业务受限”;至2024年共105家证券公司参与评估,评估结果为A类公司14家(其中AA级6家、A级8家),B类公司36家(其中BB级9家、B级27家),C类公司55家(其中CC级37家,C级18家),没有再出现D级。
转变发生:证监会牵头推动行业文化践行
1.2019年8月,证监会印发《建设证券基金行业文化、防范道德风险工作纲要》,首次把“合规、诚信、专业、稳健”列为行业共同价值观,并给出2019—2021三年行动路线。
2.2019年11月,证券基金行业文化建设动员大会召开,易会满主席提出“建制度、养生态、成文化”三段论,强调用制度固化道德要求,用生态培育行为习惯,用时间沉淀文化认同。
3.2020—2025年,中国证券业协会密集出台《证券行业文化建设十要素》《廉洁从业实施细则》《声誉风险管理指引》《梳理证券行业荣辱观的倡议书》《证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等配套规则,把文化要求量化为可评分、可问责、可公开的自律标准。
三、由外而内的“四轮驱动”机制
通过监管约束、自律评价、市场约束、内部治理四大机制,证券行业文化践行实现了从倡导到深度落地的转变,并助力文化践行领先的券商实现了声誉资本化、人才溢价、监管红利:Wind 数据显示,A类券商平均融资利差比C类低18bp,按1000亿元负债测算,每年节约财务费用约1.8亿元;LinkedIn调研显示,文化满意度Top10券商校招简历投递量高出行业均值2.3倍;创新业务试点资格80%授予A类券商,形成“越守规矩、越能创新”的正向激励。
四轮驱动:从倡导到转变的机制约束力
1.监管约束:分类评价增设“文化建设”指标,直接影响新业务资格、创新业务试点名额,其中文化建设实践结果AA级1分、A级0.8分,BB级0.5分,B级0.3分,C类和D类不加分;罚单与高管任职资格挂钩,出现重大声誉事件可一票否决。
2.自律评价:中证协每年发布《文化建设实践评估结果》,通过A、B、C、D四档排名,倒逼后进公司补短板。
3.市场约束:ESG、责任投资理念兴起,机构资金的遴选标准开始纳入“文化软实力”;舆情监测与自媒体放大效应,使道德风险事件成本呈指数级上升。
4.内部治理:党建写入章程,“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肩挑成为行业普遍做法;考核激励拉长周期,递延薪酬、跟投机制、员工持股计划将个人利益与长期声誉绑定;文化建设经费列入年度预算,90% 以上券商设立专职部门或专岗。
四、观念变迁的四个关键跃迁
从“成本视角”到“资本视角”:早期认为文化投入是费用,如今视为品牌资本与风险缓释资本。
从“合规底线”到“竞争高线”:合规只是生存条件,特色文化成为差异化竞争利器(如中金“咖啡文化”、国信“红色投教基地”)。
从“自上而下宣贯”到“自下而上共创”:通过案例大赛、文化黑客松、数字化互动平台,让员工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从“内部闭环”到“生态开放”:券商将文化故事主动对外输出,增强投资者、社区、监管者、媒体的多方认同,形成声誉护城河。
五、结语:文化治理的长期主义
文化不是短期项目,而是一种需要持续迭代的治理机制。展望未来,证券行业将继续在“共性守正”与“特色创新”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以制度巩固底线,以科技提升效能,以文化凝聚认同,以时间换取沉淀。只有当文化真正内化为从业者的职业本能、外化为市场参与者的共同预期,证券行业才能从“牌照驱动”迈向“信任驱动”,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