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健康治理体系变革与“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深化的背景下,中医药凭借其独特的诊疗优势与文化魅力,正加速融入非洲医疗体系。出海非洲需要考虑多个维度,包括政局稳定性、政策支持度、工业基础、公共卫生投入、合作实践、消费能力、文化背景、辐射价值等多个层面。经过笔者分析,发现南非、肯尼亚、卢旺达、埃塞俄比亚四国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有机会成为中医药出海非洲的战略支点。南非是非洲经济强国,作为世界上首批实现中医合法化的国家之一,南非的政策赋能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南非政府2000年确立中医针灸合法地位,2011年将中医诊疗纳入医保体系,民众接受中医治疗可享医保优惠。政策红利催生出约翰内斯堡大学针灸专业等教育平台,光2022年就吸引了7000余份申请,是南非大学里最热门学科之一。
市场实践层面,华人中医师胡紫景扎根南非,从50多平方米的恒春堂门诊发展到800平方米的非洲中医及针灸中心,年接诊量覆盖数千名当地患者,在偏头痛、慢性病调理等领域形成良好口碑。目前在南非合法注册的中医及针灸医师超过200人,其中针灸医师约50人,中医药服务网络已覆盖主要城市。随着中非合作深化,中医药正从诊疗服务向科研创新延伸,约翰内斯堡大学与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正推动中医药本土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肯尼亚是东非经济中心,工业有一定基础,与东非的坦桑尼亚、乌干达等语言相同,在中医药合作中展现出独特的枢纽价值。2023年山东中医药大学和肯尼亚山东商会、肯雅塔大学在内罗毕签署合作备忘录,计划共建“中国-肯尼亚中医药中心”,旨在打造辐射东非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该中心将整合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学科优势与肯尼亚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开展传统医药研发、标准化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
肯尼亚农村地区依赖传统医药,中医药的“简、便、廉、验”特性与当地医疗需求高度契合。合作项目规划在肯尼亚开设中医药教育培训课程,建立传统医药国际联合实验室,并推动中医药产品准入标准制定。这种“教育+医疗+产业”的立体合作模式,有望使肯尼亚成为中医药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东非基地。在“千丘之国”卢旺达,中医药通过精准对接当地医疗需求实现快速突破。卢旺达虽是一个小国,且经济基础薄弱,但近年来GDP增速领跑东非,政府积极推动廉政建设,且民众对传统医药接受度高,中国援卢医疗队通过针灸等疗法积累了良好口碑,本土化实践成效显著。针对民众高发的关节损伤问题,中国援卢医疗队引入针灸疗法,从最初的义诊推广到建立“中国-卢旺达中医诊疗中心”,日均接诊量从30人次增至50人次,每天诊室门口排起长龙。
本土化发展策略是卢旺达经验的核心。诊疗中心不仅提供针灸、拔罐等传统服务,还与当地医疗机构合作开展人才培训,培养了一批掌握中医适宜技术的本土医生。卢旺达卫生部官员表示,中医药的成功实践为该国医疗体系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将探索将中医药纳入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组织“非洲联盟”的总部所在地,也是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总部所在地,因此又有“非洲政治首都”之称,可见埃塞俄比亚在非洲的地位。埃塞俄比亚近年来政局稳定,经济增长迅速,2023年经济增速为30%,位居世界首位。因此被国际诸多经济学家认为是“非洲奇迹”,并预测会成为下一个中国,实现经济复苏和爆发式增长。作为非洲第二人口大国,埃塞俄比亚拥有丰富的传统医药资源,传统医学深入人心。据估计,约80%的埃塞俄比亚人口(主要在农村地区)使用传统医学;埃塞俄比亚大约有6500-7500种植物,其中估计有12%是埃塞俄比亚特有的,居民有使用草药习惯,例如卡特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等疾病、库什的叶片富含胶质,用于治疗皮肤病、溃疡等疾病等。中医药与埃塞传统医学在整体观、自然疗法等理念上高度契合,为双方合作提供了文化基础。近年来,中国援埃医疗队在当地推广针灸、推拿等技术,成功治愈多例疑难病症,吸引了包括政府官员在内的患者群体。南非的政策赋能、肯尼亚的枢纽价值、卢旺达的疗效实践、埃塞俄比亚的文化共性,勾勒出中医药出海非洲的多元图景。随着中医药出海的推进,中医药在非洲的发展正从单点突破转向网络布局,从医疗服务拓展至产业合作。未来,通过标准化体系建设、本土化人才培养、数字化技术赋能,中医药有望成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支撑,为全球传统医学发展贡献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