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园区作为产业链关键节点,能够促进制造业、商贸业与物流业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园区通过资源整合、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在降本、增效、促协同、稳就业、绿色转型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供应链安全的核心载体。据中物联第七次全国物流园区调查,截至2024年,我国物流园区达2769家,较2022年第六次调查增长8.5%,保持稳定增长。其中,运营状态园区占比76.8%,在建状态占16.9%,规划状态降至6.3%,显示建设进度加快。
当前我国物流园区呈现“规模扩张、区域分化、智慧升级”特征,但面临空置率高、同质化竞争等问题。2025年是园区“十五五”规划之年,而近期国家物流产业政策频出,园区如何通过识别政策导向、遵循产业趋势,做好“十五五”规划?和君咨询产业园区事业部根据多年对物流园区咨询、规划、招商、运营经验,通过对近期物流产业政策分析,为物流园区提出“十五五”规划建议要点。近期国家物流相关产业政策频出,政策结合了国家战略导向与物流行业实际需求,为物流园区提供了明确的转型方向与政策红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新能源应用加速:推广新能源物流车、清洁能源集卡等绿色运输工具,扩大其在城市配送、邮政快递等领域的覆盖范围。同时,推进仓储设施绿色化改造和环保包装应用,降低碳排放。二是多式联运深化:通过“公转铁”“公转水”优化运输结构,提升铁路、水运在大宗商品和中长距离运输中的占比,发挥其低碳优势。
一是数字化转型深化:物流行业将全面融合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自动化仓储、无人机配送、智能分拣等应用,提升全链条效率。二是低空经济与新模式探索:低空物流(如无人机配送)在城际运输、跨海配送等场景的应用将加速落地,形成对传统运输方式的有效补充。
一是全球网络布局完善:物流企业将加强海外仓、跨境物流通道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和“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需求。二是供应链协同升级:通过与国际产业链深度绑定,提升跨境物流的端到端服务能力,助力中国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2024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9万列,物流园区可对接西安、重庆等枢纽节点,提升跨境运输能力。
一是产业链供应链深度整合:物流服务向制造业、农业等领域渗透,构建灵活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二是区域协同发展:打破区域壁垒,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东中西部物流网络协同。
一是铁路与公路改革深化:推进铁路货运市场化,优化费用清算规则;规范公路运输市场治理,打击超载超限行为,提升行业集约化水平。二是数据互联与标准化:推动跨部门物流数据共享,完善多式联运单证标准,促进全国统一物流大市场的形成。
物流园区“十五五”规划以政策导向为引领、市场需求为基础、技术创新为驱动,通过“调研—定位—设计—实施—优化”全链条管理,实现绿色化、智慧化、国际化转型。其核心在于整合多方资源、强化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规划既符合国家战略,又能灵活适应市场变化。基于上述政策方向,物流园区需在“十五五”规划中重点落实以下六方面举措:
园区需深度对接区域产业布局(如制造业、农业、冷链等),避免同质化竞争。例如,服务制造业的园区应提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县域园区需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如农产品、电商)规划功能。推动物流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冷链物流、跨境电商、即时物流等专业化业态,培育数字货运、低空物流等新兴模式。
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国际物流设施(如海外仓、国际邮件互换局),提升跨境物流服务能力,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国际物流巨头合作,完善国际货运通道(如中欧班列、航空货运),提升国际物流供应链韧性。例如,成都国际铁路港通过中欧班列衔接海外仓,2023年带动进出口额超千亿元。
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发展铁水联运、江海联运,提高大宗货物运输效率。完善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标准,降低中转成本。加快铁路专用线“进港区、进园区”,提升铁路货运占比,推动大宗商品入箱运输。完善多式联运不仅是政策要求,更是降低园区运输成本的核心路径。
从规划阶段融入绿色理念,如采用节能建筑、光伏发电、新能源车辆等,降低碳排放。政策鼓励物流园区探索碳交易、绿电采购等机制,逐步实现低碳化目标。推广绿色包装、循环利用技术,扩大新能源物流车在城市配送领域的应用。例如,顺丰上海物流园通过屋顶光伏+新能源车辆,年减碳量达1.2万吨。
硬件方面优化交通网络接入(如铁路专用线、多式联运设施),建设高标仓提升空间利用率;软件方面构建智慧物流系统,整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智能调度、仓储管理,整合公路、铁路、水路等数据资源,实现多式联运信息实时交互,优化物流资源配置。
避免“重建设、轻运营”,需提前设计市场化运营模式(如“A+EPC+O”模式),引入专业团队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同时加强人才储备,培养数字化、绿色化人才。
物流园区“十五五”规划需要规避以下问题:一是同质化与定位模糊,避免盲目跟风建设,需基于产业实际需求(如产业类型、流量规模)科学论证,防止园区功能重复或与区域经济脱节;二是过度依赖单一运输方式,避免仅以公路运输为主,需结合铁路、水运等低碳方式,尤其在大宗货物运输中推进“公转铁”;三是规划设计不合理,如商业面积过大、冷库盲目建设、仓库设计缺陷,需根据实际需求规划;四是忽视数据与生态治理,需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同时通过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管理提升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物流园区“十五五”规划不仅是行业升级的路径设计,更是国家战略落地的关键载体。其通过降本增效、绿色转型、国际拓展、技术创新和区域协同,将有力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安全、高效、韧性的现代物流体系,为经济“双循环”与“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核心动力。